中日韩三方近日在北京举行了五年来的首次经济对话,讨论如何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以应对美国贸易政策带来的挑战。中国官方媒体报道称,三方已达成共同应对美国关税的共识。然而,韩国方面对此表述保持谨慎,并强调三方主要就区域合作进行了讨论,而非针对美国采取联合行动。
尽管如此,此次会议仍然释放了重要信号:表明中日韩三方在面对全球贸易环境变化时,希望通过加强合作来增强经济韧性。
在这次会议上,重点讨论了供应链合作的问题。随着全球产业链的调整,日本和韩国希望从中国进口更多的半导体原材料,而中国也希望扩大从日韩进口芯片产品。
这种供应链互补性使三方在半导体领域的合作变得尤为重要。中日韩加强供应链合作,不仅有助于各自产业的稳定发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外部政策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
同时,三方同意加强关于出口管制的对话,以确保政策的透明度,减少可能引发的贸易摩擦。这种加强供应链协作的举措,符合三方共同利益,也可能成为未来经济合作的重要方向。
此次会议的另一项重要成果是,中日韩均同意加快自由贸易协定(FTA)谈判的进程。三方贸易部长表示,希望通过 FTA 谈判推动区域和全球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目前,中日韩三方经济总量占全球约20%,如 果FTA 最终达成,将有助于削减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并为企业提供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鉴于中日韩在科技、制造业和消费市场上的高度互补性,FTA 不仅能促进经济增长,还可在全球贸易体系中形成一个新的重要经济圈。同时也向外界表明,亚洲主要经济体仍然致力于推进贸易自由化和经济一体化。
不过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可能会阻碍这一进程,比如日韩两国在历史问题和贸易争端上的分歧尚未完全解决。此外,日本福岛核污染水的排放问题,也在中韩两国引发了强烈反对。
其次,美国的贸易政策仍然是影响三方合作的重要因素。在过去几年里,美国不但对中国加征关税,同时也对日本和韩国施加贸易压力,影响了全球供应链的稳定。而特朗普政府即将在本周三宣布新一轮关税政策,可能进一步加剧全球贸易摩擦。
此次会议的召开,表明三方在面对全球经济不确定性时,愿意通过对话和合作寻找共同利益点。未来,如果中日韩能够克服历史和政治障碍,继续推进贸易自由化,并加强在关键产业领域的合作,将有助于提高区域经济的稳定性。
但这可能是特朗普不愿意看到的,日本和韩国能否挺住特朗普的关税大棒,奉行独立的经济政策,这个概率目前来看仅只有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