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晚,香港证监会发布通函,港股IPO认购及融资最高仅允许10倍杠杆,这意味着港股市场百倍打新将成历史。此次新规发布最大的影响在于继续加大了对一人多户打新的打击力度的同时,融资杠杆回到了FINI系统上线以前。
此前港股IPO市场存在超高倍数融资现象,部分券商提供高达100倍甚至200倍的融资杠杆,例如蜜雪冰城等热门新股曾创下1.77万亿港元的认购额。这种模式导致市场过度杠杆化,也出现了部分投资者因超出自身财务能力的认购而面临违约风险的情况。同时,券商也承担了极高的流动性压力。
而香港证监会在对持牌机构的检视中发现三大问题:
1.信贷监控缺失。机构未充分评估客户财务能力,仅关注认购规模;
2.资金安排不当。依赖自有资金或信贷额度填补客户认购缺口;
3.资金存放违规。未将客户资金独立存放,存在挪用风险。
尤其是FINI系统上线后,副作用加大。
2023年港交所推出的新股结算平台FINI缩短了资金冻结周期,但券商借机推出“零息+高杠杆”打新服务,这进一步加剧了市场投机行为。
现阶段,新规重塑了市场规则。
1. 杠杆限制与预付要求。
投资者需预付至少10%的认购资金,杠杆上限锁定为10倍,终结了百倍融资时代。此举旨在降低违约风险,确保券商和投资者的资金安全。
2. 打击一人多户行为。
新规要求严格核实客户身份,建议优先使用香港身份证或护照,并限制同一投资者通过多个账户重复申购,进一步压缩投机空间。
3. 市场理性化与风险缓释。
新规促使投资者更关注企业基本面而非短期炒作。2024年港股新股首日破发率达34.3%,70只新股中竟有24家破发,高杠杆驱动的泡沫化现象有望减少。
根据3月24日港股投资日志,当日有两家新股处于招股阶段:
江苏宏信:正在招股,需观察其认购倍数及融资规模是否符合新规;
舒宝国际:同样处于招股期,可作为新规后首批案例,检验市场热度是否降温。
新规可能推动港股IPO市场从“量”向“质”转型,促使投资者更关注企业盈利能力和长期价值。结合2025年港股整体转暖的预期---南向资金流入、科技股估值修复,市场或进入更稳健的增长阶段。然而,短期内需警惕部分新股因杠杆收缩导致的流动性下降和估值回调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