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指数 3342.01 -0.24%
|
深证成指 10365.73 -1.40%
|
恒生指数 22849.81 -1.52%
|
纳斯达克 16550.61 -5.97%
|
日经225指数 34735.93 -2.77%
|
陆一夫 站内编辑
3566 文章
5370854 阅读
首页  >  要闻 >  鲁克有约 >  正文
申请成为签约作者 >
小米SU7事故启示:智驾安全与中国制造如何破局?
2025年04月03日 03:00    
收藏  

近期,小米 SU7 在高速行驶中发生的事故令人痛心,三人不幸遇难的消息引发了社会对智能驾驶安全的深刻反思。事故发生后,小米官方及雷军本人迅速回应,承诺积极配合调查并承担相应责任。尽管事件细节仍待警方进一步公布,但围绕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讨论却愈发清晰 —— 我们究竟该如何正确看待这项技术?

图:小米SU7事故车现场托运图片 来源:爱卡汽车网

近年来,智能驾驶领域的技术迭代堪称迅猛。从早期依赖高精地图的方案,到后来的无图化探索,再到如今备受瞩目的 “端到端” 架构,厂商们在发布会中频繁抛出 “第一梯队”“全国皆可通行” 等极具吸引力的表述。这些宣传攻势让不少用户产生错觉,仿佛智能驾驶已臻完善,甚至出现了高速行驶中驾驶员放任系统、自行休息的危险场景。然而,现实远非如此理想化。

必须明确的是,当前市面上的智能驾驶功能本质上仍是 “辅助驾驶”。正如雷军此前在视频中所强调的,驾驶员必须保持对路面的观察,双手紧握方向盘,随时准备接管车辆。这不仅是技术成熟度的客观限制,更是现行法规的明确要求 —— 在 L3 级自动驾驶法规正式落地前,驾驶责任的主体始终是车主。即便是行业内的资深从业者,如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也指出,车企应当统一技术名词标准,杜绝夸大宣传,在推广时保持克制,同时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以扎实的用户体验筑牢安全根基。

作为用户,树立对智能驾驶的正确认知至关重要。各大车企的官方应用中,普遍设有智能驾驶的学习与考核模块,小米汽车便是典型例子。其车机系统及官方 APP 内的智驾专区,详细阐释了各项辅助功能的操作规范与使用边界,且部分功能需通过考核后方可启用。这种设计不仅是对安全的严格把关,更是对用户的必要警示:即便是经验丰富的驾驶者,在使用他人车辆的智能驾驶功能前,也应完成相应学习,确保对系统特性的充分了解。

了解车辆智能驾驶系统的能力边界同样关键。以此次事故中的小米 SU7 标准版为例,其搭载的 Xiaomi Pilot Pro 采用纯视觉方案,这是当前行业内的主流选择,能够满足高速领航、自动泊车等常见场景需求。但纯视觉方案的局限性也不容忽视:摄像头受光线、物体纹理影响较大,在夜间、雨雾天气或复杂光源环境下,对障碍物的识别精度和距离会显著下降。此时若依赖智能驾驶系统,风险将急剧增加,驾驶员必须主动承担起操控责任。

当然,我们也无需因个别事故而全盘否定智能驾驶技术。事实上,具备智能驾驶功能的车辆往往配备了更为完善的传感器硬件和主动安全配置。例如起售价不足 10 万元的秦 L DM-i,全系标配高阶智驾系统及多项主动安全功能,即便不启用智能驾驶,这些配置也能在日常驾驶中提供额外的安全保障。智能驾驶技术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技术进步提升驾驶舒适性与安全性,而非替代人类驾驶员。

站在行业发展的视角,小米 SU7 事故为整个智能驾驶领域敲响了警钟。它提醒我们,技术宣传应当回归理性,避免制造 “全自动驾驶” 的虚幻预期;用户教育必须落到实处,让 “人机共驾” 的理念深入人心;而法规建设更需加快步伐,明确各方责任边界,为技术应用划定清晰的安全红线。

1、事故对小米股价的连锁冲击:短期阵痛与信任重构

小米 SU7 事故引发的不仅是安全层面的反思,更在资本市场掀起波澜。据公开数据显示,自 3 月 29 日事故曝光至 4 月 2 日,小米集团股价连续三日下挫,累计跌幅达 12.3%,市值较事故前蒸发近 1300 亿港元。这一剧烈波动,既是投资者对事故本身的情绪反应,也折射出市场对智能汽车安全隐患的深层担忧。

图:小米集团股价近日出现连续性回调 来源:香港交易所

事故核心争议集中于智能驾驶系统的识别局限与电池安全设计。尽管小米官方强调起火系 “撞击后系统受损” 而非自燃,且电池供应商宁德时代与比亚迪先后撇清责任(前者否认供应涉事电池,后者仅供电芯、由小米自主组装电池包),但供应链协同中的责任界定模糊,进一步放大了市场对技术可靠性的疑虑。事实上,智能驾驶系统在复杂路况下的 “误判” 与碰撞后应急机制的缺失,直接动摇了消费者与投资者对小米汽车的双重信任 —— 毕竟,当一辆承载着 “科技普惠” 期待的明星车型暴露出安全短板,其品牌溢价与市场预期难免遭遇重挫。

从资本市场逻辑看,小米股价的波动并非孤立事件。此前市场对小米汽车的估值高度依赖 “雷军 IP” 与 “智能生态” 叙事,而事故撕开了技术神话的面纱,促使投资者回归理性:智能驾驶的商业化落地仍需跨越技术成熟度、法规完善度与用户教育度的多重关卡。短期来看,股价暴跌是风险释放;长期而言,能否通过透明调查、技术迭代与安全标准升级重塑信任,将决定小米汽车能否穿越这场 “成长阵痛”。

2、中国制造的未来启示:在安全与创新中寻找平衡支点

小米 SU7 事故如同一面棱镜,映照出中国制造业在智能化浪潮中的机遇与挑战。当前,中国制造业正处于从 “规模扩张” 向 “价值提升” 的关键转型期,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等领域的突破,既依赖技术创新的激进探索,更离不开安全底线的坚守。

从行业共性看,事故暴露出三大亟待解决的课题:

技术创新与安全冗余的平衡艺术:纯视觉智驾方案的普及、电池能量密度的提升,固然推动了产业效率,但也意味着风险敞口的扩大。正如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所言,车企需在宣传上 “克制”、在技术上 “投入”,建立更完善的冗余设计(如多传感器融合方案、碰撞后应急解锁机制),避免因过度追求功能迭代而忽视安全根基。

用户教育与产业生态的协同进化:智能驾驶的 “辅助” 属性与用户的 “依赖” 倾向之间存在认知鸿沟。中国制造业需借鉴小米汽车 APP 中的智驾考核机制,将用户教育纳入产品生态,通过强制性学习、场景化模拟等方式,培养驾驶员 “人机共驾” 的责任意识。这不仅是企业的合规义务,更是破解 “技术神话”、构建健康消费生态的必要步骤。

法规滞后与产业实践的动态适配:L3 级自动驾驶法规的缺位,导致事故责任界定模糊,企业与用户均面临风险敞口。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千万辆(2024 年数据),加速完善智能驾驶分级标准、电池安全国标、应急响应规范等制度建设,已成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底层刚需。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中国制造的未来竞争力,在于能否将 “安全基因” 融入技术创新的血液。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在新能源汽车、光伏、工业机器人等领域的崛起,本质上是 “技术创新 + 场景落地 + 安全合规” 的综合优势体现。小米事故警示我们:当 “中国智造” 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时,必须建立 “双轮驱动” 模式 —— 既要以 5G 工厂、AI 质检等数字化技术提升效率,更要以严苛的安全标准、完善的应急体系筑牢底线。唯有如此,才能在全球市场竞争中,从 “性价比突围” 升级为 “价值与安全并重” 的品牌突围。

3、走出 “成长阵痛”:从事故到产业升级的跳板

回到小米本身,此次事故或许是一次 “倒逼进化” 的契机。当股价波动渐趋平稳,企业需聚焦两大核心任务:其一,以开放姿态配合调查,公开事故技术细节(如智驾系统响应逻辑、电池安全设计),用透明化重建信任;其二,加速补全安全短板,例如为入门版车型加装激光雷达、优化碰撞后车门解锁机制,将安全升级转化为产品竞争力。

推及整个制造业,小米 SU7 事故不应被视为 “国产技术不行” 的标签,而应成为产业升级的跳板。中国制造业的韧性,在于强大的学习能力与纠错机制 —— 从早期的光伏 “双反” 危机到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标准迭代,每一次挑战都催生了更成熟的产业生态。如今,在 “双循环” 战略与 “新质生产力” 政策的加持下,中国制造业正加速突破核心技术(如车规级芯片、高端传感器),完善从研发到售后的全链条安全体系。

4、结语:安全是智能驾驶的 “第一性原理”

小米 SU7 事故带来的震荡,终将随调查推进与技术改进而平息。但它留给行业的启示必须被铭记:智能驾驶的终极目标是 “解放双手”,而非 “忽视安全”;中国制造的全球突围,离不开 “技术创新” 与 “安全底线” 的双轮驱动。当我们谈论智驾发展时,不应只关注 “第一梯队” 的技术竞速,更要坚守 “安全第一” 的基本准则;当我们展望中国制造未来时,唯有将 “人的安全” 作为技术应用的原点,才能让科技进步真正服务于人类福祉。

正如小米智驾课程所言:“智驾千万条,安全第一条。” 这不仅是一句警示,更是中国制造业在智能化浪潮中稳步前行的核心密码。

声明: 本文由入驻币海编者上传,观点仅代表编者本人,不代表币海财经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请自行判断。
延伸阅读
小米Su7事故引发小米股价大跳水
   罗斯巴德        2025/04/02 10:58
2025年 德国汽车工业面临着怎样的挑战
   以太坊信徒        2025/01/06 02:49
低价倾销?电商Shein、Temu欧洲扩张遭遇阻碍
   币海独步者        2024/09/28 05:39
售价比特斯拉便宜 小米汽车正式亮相 相关概念股大涨
   币海独步者        2024/03/29 03:40
特朗普称UAW谈判无关紧要,因为电动汽车转型将扼杀就业机会
   陆一夫        2023/10/01 03:36
若本周五谈判没取得重大进展 美国汽车工会将扩大罢工规模
   陆一夫        2023/09/20 0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