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本是家乐福(Carrefour)第一家会员店开业的日子,却偏偏遇到尴尬事:部分供应商采用购回自家产品的方式撤离。对此,家乐福在当日深夜发布致歉信,其中提及品牌商被竞争对手施压。10月24日,家乐福方面表示,已向相关部门举报,举报对象是山姆(Sam's Club)会员店。
山姆会员店也回应称,“山姆一向注重合法合规经营。我们欢迎良性竞争,因为这终将对会员有益。同时我们也大力呼吁和倡导业界:企业应专注自身特色的开发,不断对商品和服务进行创新。”
至此,家乐福和山姆会员店之间的纠葛还在持续,二者之间是否涉及“二选一”还需要监管部门裁定,但这背后也反映了在面对社区团购等创新零售业态的冲击以及业绩下滑的压力下,传统超市进军会员店后仍然面临着集体焦虑。
会员店“风口”
随着电商和社区团购的价格战来袭,实体零售商的压力逐渐加大。据统计,沃尔玛(Walmart Inc)自2016年至今已在中国关闭了超90家门店,今年8月15日,新浪微博话题“沃尔玛中国又关店了”一度冲上了热搜前三,也引发了人们对大卖场关店潮的关注。
而实际上,实体零售诸如大卖场举步维艰已被屡屡爆出,除了关店潮点爆舆论以外,各大零售实体店的财报也能说明问题。
根据华联综超财报,2021年上半年净利润已减少122.83%,而永辉超市更是巨亏10亿元,财报显示,永辉上半年公司净亏损达10.83亿元,上年同期则为盈利18.54亿元,同比减少158.41%,这是永辉超市2010年上市以来上半年业绩首次出现负增长。
在此背景下,零售实体店必须进行转型升级才能找到出路,于是,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商品的付费会员模式成为传统超市争相选择的对象。
就像当年面对以盒马为首的新零售的冲击,很多传统超市花重金打通线上线下,做O2O,做到家业务一样,会员店也正在成为传统超市应对新一轮冲击的法宝,吸引众多企业纷纷入局,诸如中国本土品牌盒马,外资品牌中的COSTCO,沃尔玛山姆会员店,麦德龙PLUS会员店等。
家乐福更是大胆出击,大手笔推进自己的会员店计划——将200家大卖场中的100家全面升级改造为付费会员制的会员店,并打出“您身边的会员店”旗号,选择升级门店此前的大卖场业态为会员店业态,试图闯出一条新路,打造新的业绩增长点。
然而,就在10月22日,也就是家乐福中国市场第一家会员店开业首日,却遭到了文章开头所提到的——部分供应商集体“撤离”的尴尬,家乐福在对用户致歉信中表示,这些强行“断供”的供应商也很无奈,因为他们面临着“二选一”的要求。而且两天后,更是把矛头直指山姆会员店。
会员店背后的集体焦虑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事件”中出现了“盒马”身影。在家乐福会员店风波发生后,盒马方面表示也遭受过同样的遭遇,并指出施压的对手是同一个,而其也已经与家乐福沟通,希望共同应对,之后也表示正在收集资料中,计划向相关部门举报。
由此可见,这场风波已演变成会员店之间的“混战”。其背后也透露出会员店的集体焦虑。会员店的基本盈利模式与传统大卖场赚取差价模式不同,价格差不再是主要盈利点,而是尽可能通过“低价好物”的模式来获取客流,盈利则主要依靠丰厚的会员费。
但在会员店“低价好物”的原则下,优质商品也就那么几类,这就造成了各家会员店之间的商品趋同的局面,而供应商也自然而然集中在特定的几家,再加上会员店盈利模式所决定的尽可能低价原则,导致非“头部”的商家议价能力并不强,供应商则更会“审时度势”,选择性价比更高的商家进行合作。
而另一方面,各大商家的会员店也为了争夺供应链渠道而加大对供应商的争夺,这也就造成了家乐福在致歉信中所提到的“二选一”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