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根据电视节目《金临天下》整理,发言人:游庭皓。
A股在中国政府近期推出的很多刺激政策带动下,表现很不错,为什么巴菲特没有在这个时候加码中国的股票呢?
巴菲特在过去一段时间不只是针对苹果进行大规模的出清,而且针对美银也几乎是以非常惊人的速度出清,出清到很有可能到下一个季度他就不用跟美国证监会(SEC)来报告了,为什么?因为那时候持股比例太少了(不用汇报)。那现在的问题在于。他不断的抛售美股,有没有可能是跟随着国际资金回流到亚洲市场呢?
最近国际股市产生一个有趣的变化,就大家都认为美国股市基期太高了,中国股市基期太低,所以美国投资人比中国散户投资人还要更看好入股,可是问题在于。巴菲特在本轮根本没有针对A股采取任何动作。
反而,在现在我们看到日本准首相石破茂有可能释出相对鹰派货币政策,在日股相对震荡的时候,巴菲特开始大量的发行日元债,根据以往五大商社的经验,只要巴菲特准备发行日元债,他的目的基本就是准备抄底日本的五大商社,就是投资那些商业大型集团,为什么呢?因为这些集团平均现金股利殖利率大概是4%-5%。那他只要确保它的利率,压在1%以下,那中间的利差,就可以直接赚取钱,所以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我们要如何来看待日股和A股市场呢?
首先呢,日本股市,虽然现在似乎有放出鹰派声浪,而且,日本的基本面能不能从过去的通缩循环走入到上行的通膨循环,大家有不同的想法,可是可以确定的事情是日本股市的上涨。它基本上不像台北股市,台北股市要不要上涨完全取决于ETF买盘。我们都跟你讲过很多次了,可是日股的上涨基本就取决于巴菲特要买多少。为什么这么说?如果以日本企业股东的比例占比,你会发现在1990年的时候,当时的银行生命保险,也就是我们这样的寿险公司,占总体股票市场的成交市值有三成,现在剩下多少?只差7%,如果你再看一下实体企业,他们的大股东,当时在1990年也是三成,现在剩下多少?两成而已。那这过去30年,到底是谁在买日本股票?外国人巴菲特,也就是说,现在大部分的筹码几乎都已经集中在外资手上了,外资不想让他跌,日股就不会跌。把日股买得涨上来的其实都不是(日本)本国人。
你可以看得很清楚,巴菲特虽然进行美国股市的减持,可是对于日股来看,对他来讲有非常大的吸引力,我认为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日本股市当中有非常多的企业。它本身从它的净值来看,仍然是非常非常低的,股价净值比甚至低于1,就代表着你把公司收购之后,直接进行分散,直接进行这个重组。基本上你还可以直接获利呀,所以换句话说,他认为。日股比美股相对便宜的多。
第二件事情就是,即便日元升息,日央升息了,日本还是全球最廉价的货币啊,跟他借,你几乎不用还什么利息,巴菲特正在寻找廉价的资本,好,那些问题来了,中国也在降息,中国的股票市场的基期也是有史以来最低的一刻,那为什么巴菲特并没有针对A股或者港股进行任何回补呢?巴菲特以前也曾投过中石油,像比亚迪,可是在过去几个季度巴菲特都不断在进行出清。那么,巴菲特是否有在本轮的下行段,或在本轮上涨之前做任何的布局呢?答案是什么都没有。
所以,这就彰显的一件事情就是,似乎巴菲特已经承认了,在中国股市当中啊,你很难依据周期或者价值投资的逻辑直接判断基期的高低,什么意思呢?就日本股市。你是可以从股价净值比判断,现在比较便宜,可以带动买入,长期它会反应景气,可是中国股市就不太一样了,很有可能你抄底了就发现,你抄到底之后,发现原来还有地狱,你抄到地狱,想不到地狱还有18层,这样的一个情况就导致中国股市进行价值投资容易失真。
以前常有一个笑话,讲一个入股投资人,他把巴菲特视为偶像。每天要学习,巴菲特不仅学习价值投资,还要每天喝五瓶可口可乐,后来呢,不仅股市投资没有成功,还得了糖尿病,这说明中国股市到底是不是用于价值投资呢?巴菲特他所采取的价做法。基本上已经非常明显了。
那么,如何解释为什么现在有大量的资金涌入到入股市场呢?我个人认为它更像是一种,基期高低的系统单的回补,但是不是代表着从价值投资的角度认为A股有进一步上行。挑战新高的空间呢?我认为不一定,原因很简单,从全球主动型基金在中国的配置,当时在2020年曾经高达15%,现在剩下多少5.1%,甚至比2013年的8%下来更低。
说明这在过去三年,全球主动型基金在中国的配置有2/3的仓位都抛掉了。现在大家手上根本就没有股票,也很难做空中国股市,所以有适度的回补是很正常的。但是最终入股能不能上行,必须要靠基本面,那即便A股最后上行了,到底会不会符合巴菲特这种价值投资逻辑,持续衍生他的复利效果呢?那就不一定。
所以,巴菲特采取了他的做法,美国股市基期高,出清美股。日股基期低,持续来购买日本股市我们看到最近中国祭出了一些刺激经济的,像是降息和降准的一些政策,的确新很多投行现在对A股的后市是相当看好的。不过从巴菲特从价值投资的这个角度来看,他看好的依旧是日本。
---
附注:"基期"可以从年增率观察的到,当一家公司如果营收持续创新高,但是营收年增率却从 200%→150→100%→60%,虽然还是保持了 60% 的高强度成长,但是对于 "资金" 来说,其实已经失去吸引力,另外一家公司,却是从年增率 - 10%→0%→30%→60%,你想想,谁更有吸引力。更简单的例子就是一个常常考 80 分的学生,进步到了 90 分,跟一个常常及格边缘的学生,突然考了个 87 分,谁会更吸引老师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