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的白宫玫瑰园,特朗普举他的关税大棒,舞得虎虎生风,意图用高额关税扭转中美贸易逆差,但这招或许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灵验,也有可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在义乌的一家工厂里,42岁的钱先生踌躇满志的正站在自己新建的厂房前,看着因贸易战而变得愁云惨淡的生产线。
他的公司生产保温杯、圣诞树和各种派对用品,原本美国市场占他出口的四分之一,沃尔玛更是他的 VIP 客户之一。可如今,订单大幅减少,他不得不考虑开拓欧洲、中东、甚至非洲市场,好让自己的工厂不要变成一座“空城”。
而随着硝烟弥漫的贸易战可能引发的升级,影响的最多却是普通消费者。美国人曾天真的以为加征关税只是让中国企业“吐点血”,但现实是,这些成本最终都转嫁到美国的普通人头上。
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USITC)和税收政策中心的一项研究表明,美国普通家庭会因关税政策每年增加支出约1350美元-3900美元,而一旦出现报复性反制,增幅还可能进一步扩大。
与此同时,美国企业也叫苦连天,高额关税导致价格上涨太高的通胀与美国消费者支出的举步维艰正在压缩企业的利润。同时,到2025年底,美国可能失去775万-800万个就业岗位,超过一半来自中西部和南部的农业州。
超过75%企业对关税的担忧已经抑制了投资和招聘。连白宫经济顾问库德洛本想给关税政策找补几句,却不得不承认:“嗯……关税的成本,其实主要是美国公司和消费者在承担。”
美国大豆农场主大概最有发言权,他们种的大豆过去大部分销往中国,可如今中国买得越来越少。他们除了在谷仓里看着一袋袋发霉的大豆叹气之外,还不得不去寻找一个类似中国一样的庞大的消费市场。
事实上,中美之间在经济冲突的道路上已经走了很长一段时间。
《贸易战是阶级战争》的迈克尔·佩蒂斯(Michael Pettis)就一针见血的指出,人们对特朗普,对美国的关税政策表示愤怒和惊讶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在过去的30-40年里似乎已经忘记了贸易失衡的现实。
佩蒂斯认为,由于全球贸易失衡,美中贸易战是不可避免的,而且自 2008 年以来,它一直在等待发生。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贸易顺差,去年达到近 1 万亿美元。换句话说,就是中国生产商品,世界其他国家来消费——而作为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贸易逆差的美国占了近1/4。
尽管中方对美国政府所谓的贸易逆差提出了统计口径差异的质疑,但美国政府都坚信,全球贸易体系在某种程度上以已经被打破,而这些“失衡”必须得到解决,而且它们将以某种方式得到解决。
唯一的问题是,它们将会通过何种方式——糟糕或者不那么糟糕的方式解决?由谁来解决?直到昨天,我们才看到了答案。
特朗普的商人思维认为贸易逆差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有害。但忽略了美国赤字的那种强劲的消费需求与强大的经济实力正是贸易逆差推动的。但特朗普长期以来却声称,美国与中国的贸易不平衡被北京不公平地利用,并损害了美国工人和行业的利益。
不过仍有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对比2018年,中国现在更有能力抵御与美国的贸易战,但由于中国巨大的贸易顺差和国内消费不足,北京在反制和力度上是否足够强硬仍值得商榷。
强大的制造业和疲软的内需是中国市场的主要矛盾,所以可能也最容易受到贸易战的影响。毕竟其他国家都会担心持续的贸易顺差会削弱一个国家的经济竞争力。
关税可能引发的更大规模的中美贸易冲突的前景依然迷雾重重,美国想要的的与中国截然相反。如果双方都无法对其重大经济关切进行妥协,中美双方的未来可能会变得更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