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中国企业赴美上市的步伐仍在继续。据彭博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中国企业通过在美国通过 IPO 已经筹集了66亿美元,是2020年同期的8倍。
德勤中国的统计也显示一样的趋势:今年一季度共有20家中国企业在美国上市,较去年同期的6家增长了233%;总融资额43.7亿美元,同比增长1081%。按照筹集资金的规模来看,其中规模最大的一宗 IPO 是电子烟品牌悦刻,为16亿美元;其次是腾讯押宝的 IoT 云平台涂鸦智能,融资规模超9亿美元。
除了上述两家之外,今年3月下旬,中国最大在线问答社区知乎也登陆美股,募资额约5亿美元左右。
文章认为,这一趋势在今年剩下的时间内还将继续,预计2021年中国企业赴美上市的规模可能超过2020年。去年,中国企业通过 IPO 在美筹集了150亿美元的资金,仅次于2014年创下的纪录。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可能还会有多家中国知名企业赴美上市。比如此前有媒体报道,小红书已经与数家银行商谈了可能的上市安排,上市后估值可能超过100亿美元。 滴滴方面,最新消息是已经秘密向美国方面递交了上市申请,最早可能在下季度挂牌上市。
另外,哈啰出行已经提交了招股书,按交易量算,哈啰出行已经是中国第一大单车服务提供商。
在中资企业依然对赴美融资有着较大需求的同时,不少中概股在保留美股上市地位同时,通过在港股二次上市方式实现回归,已成为一种新趋势,并且节奏上还在不断加速。
美国《华尔街日报》近日报道称,自2019年11月阿里巴巴集团在香港进行里程碑式的 IPO 以来,已有十余家中资企业在香港进行二次上市,其中包括百度、京东、网易、等,募资总额超过2 800亿港元。
赴美或是“回归”对企业而言往往并非“二选一”,对于尚未上市的中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和初创企业,选择门槛较低的美国资本市场几乎是唯一的募资渠道,而百度、美团等体量较大的企业则需要考虑国际环境等更多因素。
A 股、港股和美股门槛多高
中国内地主板的上市财务要求几乎是主要经济体中最严格的,这导致大量需要融资但财务数据无法达标的企业将目光投向美国市场。
根据目前 A 股主板的上市条件,要求企业最近3个会计年度连续盈利,且累计净利润大于3 000万元,这对于当下热门但比较“烧钱”的初创公司而言挑战不小。
以去年在美股上市的小鹏汽车为例,该公司2020年总营收为58.44亿元,同比增长151.8%,但净亏损27.32亿元,这样的财务数据是无法满足目前A股主板要求的。相比之下,港交所为有意来港上市的企业提供了盈利测试、估值/收入测试等多种标准,并且为生物医药公司开辟了绿色通道,但依然没有美股市场的条件宽松。
国内一家风险投资基金的负责人吕文涛称,以中小型初创企业更为青睐的纳斯达克为例,在其上市的企业的最低标准甚至没有净利润或市值要求,仅需要股东权益达500万美元并持续经营两年。此外,由于采取注册制,企业在美股上市的速度也更快。
统计数字显示,2020年登陆美股的34家中国企业从首次递交招股书到成功上市平均耗时73.26天,其中逸仙电商、小鹏汽车、贝壳和理想汽车四家企业均只用20天就完成 IPO。即使在科创板,速度最快的中芯国际从上市申请正式获得受理到注册成功也花费29天。而在科创板开板首年,企业上市的平均审核时间约为211天。
吕文涛说,国内科创板和创业板已经在进行注册制试点,且“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相信未来上市速度对企业上市选择的影响将越来越小。
港股市场近年来也在持续改革。2018年4月,港交所修订上市规则,允许符合条件的内地企业在港二次上市,并允许同股不同权或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等在港股主板上市,为中概股的回归与二次上市奠定基础。今年3月31日,港交所提出相关咨询文件,建议大幅放宽中概股赴港二次上市的限制。
除上述原因外,经过多年发展的美国资本市场的资金量依然有全球其他地方股市无法比拟的优势,美国股市的市盈率也位居全球前列,企业在美国上市将更容易募集到更多资金。此外,美股仍然是全球走势最强势的股市,美联储放水、美国经济复苏、国会通过1.9万亿美元经济刺激计划等将使得投资者对于未来的美国经济的信心继续增强。
远渡重洋 IPO 的风险
美股市场有着多项优势,吸引着中资企业远渡重洋进行 IPO,但他们面临的不确定性正在增加。
3月25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发布公告称,《外国公司问责法案》(HFCAA)已通过最终修正案。根据最新法案,外国发行人连续3年不能满足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对会计师事务所检查要求的,其证券将被摘牌。
该法案也明确指出,外国公司需要提供与外国政府任何有关联的信息。尽管HFCAA名义上是针对所有企业的,但有不少分析认为,该法案针对的是在美上市的中国企业。
不仅如此,中美之间的紧张关系也成为一些企业必须考虑的因素。对于一些发展成熟、具备较强盈利能力、符合回归上市条件的企业而言,地缘政治风险是不可忽视的。尽管企业往往不会承认,但这是推动他们回归的原因之一。
但企业选择在哪个国家或地区上市,反映了企业在经营战略上的长期考量,而不是完全因为试图规避上市及监管规则发生重大变化和政治风险。应该认识到,当前中概股“回归潮”与一些企业继续前往美股上市都是一系列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企业最终会选择适合自己的资本市场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