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日的A股市,涨了1.66点,感觉在原地踏步,但是成交量有所缩小,但还有1.38万亿。估计,套牢的投资者还要苦等一段时间。
个人认为,从9月24日的央行金融新政,到后面的政治局会议,再到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住建部的新闻发布会,并不是在跟广大散户沟通,而是在和地方政府沟通。美国的那种人人发钱,大水漫灌的发钱的刺激消费在中国没有发生。美国无论是疫情时的万业封禁,还是金融海啸的资产价格崩溃,美联储大放水都是在危机时刻。再看中国,世界第二大的经济体,GDP还保持4-5%的增速,上半年还有4-5%的增速在其他国家那是高速增长了,甚至过热了。
他们说现在是通缩,所以期待央行加财政部门大放水,来刺激经济走出通缩。
首先,从奥地利经济学派来说,通胀是货币现象,货币增速在8%左右,M2几年内涨了100万亿,现在是300万亿,比美国加欧盟加日本都多。学者解释,因为CPi没有涨到2%,大家存钱,钱没有产生乘数效应。CPI是政府规定的一揽子商品的价格,其中很多有价格管制,不是市场价。基本上,我感受到的,像蔬菜,肉价同比环比都在上升,现在只是某些资产在掉价,比如房子,房子目前是回归商品属性,以前高价是高杠杆支撑下的金融属性起作用。换言之,对于穷人来说,日用品目前是在通胀,对于富人来说,房子,奢侈品等资产在通缩。你也可以说,这是结构性的通胀。
就算按照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目前我们处在通缩,我要问一句通缩不好么?为什么通缩不好?就因为政府和经济国师说不好?他们说,会产生负反馈,所谓,商品价格下跌,然后企业收入减少,然后企业降薪裁员,老百姓没有钱,然后消费减少,然后商品价格下跌。。。。。
好像是这么一回事。但是,商品价格下跌,就意味着企业普遍收入一定会减少?为什么不是因为好的企业竞争中获胜,提高了生产率,利润增加了? 我们的电子产品,更新换代,越来越好,越来越便宜。并没有出现上述负反馈。
他们说通缩不好,因为企业和居民都存钱,而不是消费。然后需求没有了,然后。。。。。问题是,为什么老百姓不消费,不是因为生产出来的东西不是用户需要,不是因为不够比较上的价廉物美呢?你把羊拉到河边,羊不喝水,你说不对,以前它喝很久一定是生病了,没力气喝水,请问,为什么不是羊现在就不渴,不需要喝水了呢?
大水漫灌,人人发钱,物价就起来了,确实没有他们担心的通缩,但是,老百姓的购买力下降,更穷了,而对于富人来说资产价格更高了,更富有了。
政府和经济学家最喜欢GDP高增长,但是,一个经济体的GDP高增长,作为其中的一个个体,却不一定会更有钱。政府和经济学家特别不喜欢通货紧缩,但是,通缩,意味着东西越来越便宜,而钱越来约值钱,对所有个体一视同仁,都是利好。
通货紧缩有利于债权人,而不利于债务人。我们喜欢说美国经济有问题,不是中产阶级的问题,是美国联邦政府有问题,什么问题?财政收支不平衡,花的比收的多,怎么办?发债! 所以,美国政府有34万亿美元的债务。通缩对债务人不利,他们欠的钱多。他们最喜欢通胀,当然不是超级通胀,温和通胀可以水煮青蛙,他们发现不了。长期通胀,债务就给通胀给稀释掉了。
债务是要还的,政府想出了一个办法,新债换旧债,如果一直下去,这等于只还利息,不还本金。财政赤字,加上债务利息,则需要更大的债务来覆盖,这就是美国债务高台产生的原因。中国没有不成比例的国债,但是地方债也是这么回事儿。
上周六,不是刺激经济而是给地方政府脱困。化债,以前化债是用土地出让金,加税费和罚款,现在靠卖股权,央行发国债来置换他们的短期地方债。这些会议的解决问题的对象不是散户,散户是在自作多情,不是老百姓,老百姓的问题是地方政府的问题。国家层面出来是为了保护庞大的体制运转。就说保工资,这是保体制里吃皇粮的工资。你不在体制里,财政怎么保?是说了保民生,现在地方财政的那些福利制度和相关的单位。
最不愿意看到通缩发生的是政府,因为此时政府负债的负担增大,财政出现纰漏,权力将会被削弱。
谁最愿意看到通胀?除了政府部门外,那些持有泡沫资产的人,卖期房的房地产商,借杠杆的炒房客和印股票的上市公司。他们等于到了风口,是头猪也可以吹起来。穷人则是倒霉了,贫富差距拉大,穷人生活成本升高,结婚养育都会受到影响。
而这时候,彭博社的小作文来了,发钱给穷人,解决民生,刺激消费。东西有限,钱多了,物价是不是高了?提高社会的知识水平,是靠印学历证来提高的么?还有,这些钱是哪里来的?政府举债,那是透支未来的财政收入,央行买债换债,那是印钞。
那么,问题怎么解决?
把股市撑起来,股票涨了,老百姓有钱了。股市的上市公司不能像苹果,英伟达造血,那么就是一个零和游戏。你的资金进股市,他的资金出股市,社会多了财富么?
真正要解决的不是「通缩」问题,而是交给市场出清泡沫,让臃肿的体制瘦身。「砸锅卖铁」是对的、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解决是对的,降低税收是对的,政府和企业,居民谨慎投资,积极储蓄是对的,放松监管,不要学大家长,什么都管。
总之,我们要学习米莱在阿根廷的「除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