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发起关税和贸易战的真实目的无非是逼迫中国让人民币升值,以平复其贸易顺差和债务逆差和制造业回流目的。这些美好的“愿望”中国是不可能让其达成的。美国一门心思的想让中国人民币升值,中国则做出了“将计就计”应对策略,你想让我升值,等“关税玩笑”、六月美债到期、美股大跌的时候我就升给你看。美国这种短期占便宜的伎俩无疑加快了中国去美元化的大战略进程。
当美国忙于应付6月债务洪峰时,人民币国际化正在多点突破:巴西、印度、马来西亚等国的本币结算尝试,东盟成员国货币贸易机制扩容,数字人民币在跨境支付中的技术突破...这些布局看似分散,实则是给美元霸权编织了一张无处可逃的巨网。
美元之所以能称霸全球,靠的无非是石油美元、 SWIFT系统和美国强大的军事实力。如果美元真的被“围剿”,谁会从中受益?答案显而易见:那些正在崛起的经济体。现如今中国正通过本币结算、黄金储备和“一带一路”和人民币国际化战略,逐步摆脱对美元的依赖。美元与人民币的博弈目前已经进入了最后阶段。
中国正以"抛长买短"的美债策略和数字人民币布局双线夹击美元霸权——短期美债作饵瞄准6月到期洪峰,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日均1.5万亿构建"地下管网",石油人民币结算动摇美元根基,2300吨黄金储备加速去美元化,这场金融暗战正用精妙战术抽空霸权根基。这场布局正在将美国推向"既要支付高息债务,又要维系美元霸权"的致命困局。
在数字货币领域,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日均1.5万亿的交易规模,已覆盖40国民生场景。
国与沙特达成的石油人民币结算协议,这招釜底抽薪正在动摇"石油美元"的根基。
这相当于在SWIFT体系外另建了一套"地下管网",当美国挥舞金融制裁大棒时,中国企业可通过数字人民币直接绕过美元结算。
人民币升值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开放深化,外资流入规模回升。此外,人民币资产估值较低的优势吸引主权基金增持,例如沙特和阿联酋近期宣布将人民币资产配置比例提升至5%。
政策调控使得人民币贬值风险降低
尽管美联储加息预期反复扰动市场,但中美利差自2024年四季度以来持续收窄。
中国央行通过“中间价引导+流动性调节”组合策略稳定汇率。2025年1月将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从1.5上调至1.75,增加境内美元流动性;同时发行600亿元离岸人民币票据,收紧离岸市场人民币供给以抑制贬值预期。2025年货币政策基调转向“适度宽松”,两次降准释放长期资金约1.2万亿元。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定价机制进一步完善,市场供求因素权重提升。一季度数据显示,中间价波动幅度较2024年同期收窄0.3%,反映政策层对“防范超调风险”的决心。
外部环境:美元周期与地缘政治的双重博弈
尽管美联储加息节奏放缓,但美国通胀韧性(4月CPI同比4.1%)仍支撑美元强势。不过,特朗普政府加征关税的“预期差”削弱了美元上行空间。例如,2月美国对华10%的关税力度低于市场预期的60%,导致美元指数短暂冲高后回落至109以下。
中美贸易摩擦的阶段性缓和
尽管特朗普关税政策持续施压,但中美经贸磋商窗口未完全关闭。4月两国重启工作层会谈,讨论关税豁免清单,市场对“边打边谈”的预期升温。历史经验表明,2018年贸易摩擦期间人民币汇率虽承压,但出口韧性(对新兴市场出口占比提升至45%)部分抵消了对美依赖。
非美货币波动的外溢效应
日元、欧元等货币剧烈波动间接影响人民币。例如,日元在套利交易平仓后单月升值10%,导致人民币被动承压;而欧元区经济疲软(4月PMI降至47.3)则强化了美元相对优势。
风险因素与未来展望
1. 短期贬值压力仍存
二季度人民币或面临三重挑战:一是美国对华加征关税可能升级至200%,二是美联储降息时点延后至四季度,三是地缘冲突推升避险美元需求。市场预测,若关税落地,人民币汇率中枢可能阶段性下探至7.5。
2. 中长期升值预期
下半年人民币有望企稳回升:一是中国稳增长政策效果显现,内需拉动GDP增速回升至6.5%;二是美国经济受关税反噬(预计拖累GDP 0.2个百分点),美元被动走弱;三是人民币国际化加速,SWIFT数据显示4月人民币支付占比升至4.1%,创历史新高。
当前人民币汇率正处于“内稳外压”的复杂平衡中。尽管短期受制于美元周期与贸易摩擦,但中国经济韧性、政策工具箱的灵活度以及国际化进程的深化,为中长期升值提供了坚实基础。未来需重点关注中美政策互动与全球经济“再平衡”进程,人民币有望在波动中逐步展现其作为避险货币的潜力,人民币升值预期也将在今年加快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