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商业 >  从几万到几百 心脏支架的困局
从几万到几百 心脏支架的困局
 罗斯巴德    本文来自 功夫财经
2021年09月07日 05:42
  收藏
   
前几天跟一个朋友聊天,她还在纠结要不要换个大点的房子。

我给她的建议是,几乎所有的原材料和人工费都在涨价,房价如果一直摁住不让涨,那么开发商恐怕只能会在那些看不见的地方偷工减料,未来几年的房子质量堪忧。

要买早买,而且最好不要买未来几年的新房。

这是基于经济规律的简单推测,可以帮助我们避开简单的坑。

但这样简单的经济规律,大部分人是不具备的。

在他们的简单认知中,凡是价格管制,让资本家出血、让老百姓得到实惠的一定是好事。

财经网 6 月份在微博做了一项问卷调查,如何看待心脏支架降价?结果毫无意外很多人鼓掌叫好。


当然这个降价不是市场竞争的结果,而是通过政府集中带量采购,统一谈判压低价格。

以前几万元的心脏支架,价格从几万元降到 700 多元。

这么大的“优惠”幅度,显著降低了自己的负担,群众当然是举双手欢迎。

可是他们不曾想到,仅仅过去了还不到 100 天,同样是来自财经网的一篇报道,《心脏支架困局:以前没钱做手术,现在有钱没支架》。

我们这里根据财经网的这篇报道,剖析下心脏支架面临的三个困局的根本原因。

1

心脏支架的短缺困局

简单来说,就是没货。

不仅小地方小医院没货,就是北京大医院也没货。

不仅是某个型号没货,而是各种型号都缺货。

北京某三甲医院医保相关负责人提到,集采之前,心脏支架的各种规格都非常全,想用哪个品牌,一系列型号的产品都有。

现在的情况是,临床医生反映,经常出现支架型号不全的情况,进口品牌支架尤为突出。


很显然,短缺的困局来自于两方面,供应和需求。

在供应方面,因为集采价格压的很低利润很薄,所以中标的心脏支架生产企业,在完成约定的集采量之后,完全没有动力继续生产补货。

而且这些中标的生产企业之间也是有配额的,某些医院和医生熟悉使用的支架可能就刚好不在配额之内,进一步加大了短缺。

另一方面在需求端,最明显的问题是,支架价格的大幅下降,激发了一些原本不存在的需求。

比如原来可做可不做的支架手术,现在患者可能要求要做。

原来可以用价格相对低的不锈钢支架,现在既然价格都降下来了,患者都要求用更好的合金支架。

这就跟高速公路节假日免费一样,原本正常出行该几点出发就几点出发,但现在可能都会等到免费的那个零点时刻上高速。

那些原本没有打算零点出发的人,为了免费也选择在这个时间出发,于是造成高速大拥堵。

心脏支架短缺的原因也没有逃脱这个经济规律,财经网的报道证实了这一点。

如果说去年一个月做50台手术,今年可能就要做70台。

在河南一些大型医院前三个月的支架用量,已经超过去年一年的用量。

印度实行冠脉支架价格的限价后,其冠脉支架的总使用量曾提高12%,其中急诊中的使用量增加了61%。

之前不锈钢支架也用量颇大。2019年占心脏支架使用总量的34%,2020年1月—8月,使用量仍占到30%。不锈钢支架的优势是价格低。

当集采将合金支架价格压下来后,上述天津医保采购中心负责人提到,很多以前选择不锈钢支架的病人转而选用合金支架,这也会使集采中标的合金支架使用量增加。

很明显,来自供应和需求两方面所造成的短缺,仅仅是一个表象。

核心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集采统一压低价格,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价格管制。

价格管制导致了供需关系的错配,不需要的人在为获得了额外的资源而暗自庆幸,而真正急需的人却只能干着急。

2

不可避免的流通困局

国家集采之后,心脏支架利润被压缩,中间经销商也就被挤走。

原来由中间经销商完成的配送工作,现在交由配送平台统一配送,部分经销商成了剩余物流配送角色。

一位心脏支架代理经销商退出之后明确表示,“利润太薄,做不下去”。

很多人简单的把中间经销商理解为只不过是在赚差价,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所以经常为取消中间商叫好。

但他们完全没有意识到,中间经销商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那就是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传递。

如果有经销商,这个过程并不是单独的一项工作,而是伴随着整个交易过程完成的。

换句话说,虽然我们看到的是中间经销商在卖支架,但他们传递的不仅仅是支架本身,还有与之伴随的信息和服务。

心脏支架本身的运送、信息的准确传递,以及服务保障的到位,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都包含在价格之中。

原来会有更多配送企业,把心脏支架产品送到医院手上。

医院日常使用多少,需要哪些型号的产品,这些配送企业都会提前为各个医院整理好并按型号配送。

现在呢,取消中间商,交由同一的配送平台,价格看上去也很便宜。

但老百姓都知道的道理“一分钱一分货”,同样的,价格便宜就对应着便宜的服务,这种服务自然也就只剩下了把心脏支架送到就完事了。

以前支架的中间利润还是可以的,这个价格包含了配送服务的功效,货如果最终没有到医院手里,这个价格是有变化的。

然而,集采以后,整体的价格降下来,利润缩水,这些企业的配送服务,就不像以前那么用心。这时候,一般都是医院自己牵头统计需要的型号和数量,再与配送企业联系送货。

这个变化,现象背后的原因,仍然是价格管制。

低价的统一配送平台挤走了原来高价的经销商,同时挤走的必然是相应的配套服务。

3

必然出现的道德困局

之前心脏支架价格高的时候,很多人就指责厂家、医院太黑,这才有了国家统一的集采和降价。

而出现今天的短缺困局之后,我相信同样还会有人来指责厂家太不道德,太不厚道,会指责他们没钱赚就不生产,太没有社会责任感。

就是医生对患者说实话,说支架没货了,患者和家属都会质疑医生,是不是支架太便宜了,医生不愿意用。

这样的道德困境,或者说道德困惑我们屡见不鲜,其实也是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所在。

事实上,国家集采的量是根据去年使用总量的 70%计算出来的,也就是去年中国心脏支架使用量是 150 万个,而国家集采统一采购的就是 107 万根。

按照集采的规则,医院需求量的 80%,必须要在中标品牌中选择。剩余的 20%,医院可以自由选择品牌。

也就是说,集采这种模式给市场留了一定的空间和余地。

但是,这种空间和余地背后的原理患者和家属并不完全知晓,他们会认为有便宜的你不用,故意引导他们用贵的。

有一些常用的心脏支架品牌实际上有能力供货,可遗憾的是没有被纳入集采。虽然还有20%的需求量,医院可以选用中标之外的品牌,然而,医院一般不会“冒险”采购。

“我们医院没有采购集采外的支架。”上述江西医生直言,集采外的心脏支架价格高,患者会质疑,医生是不是为了挣钱,故意不给用便宜的支架。

纳入集采的心脏支架品牌,因为价格管制而短缺;有供货能力的品牌,没有纳入集采,医院不敢采购;患者也不相信医院,觉得是为了挣钱,故意用贵的。

这又是一种新的道德困境,也就是,问题有解决的办法,但大家都互不信任,都不敢去解决。

问题在哪里?问题还是出在价格管制上。

价格管制,让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变得复杂起来。

4

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

很多人以为,谈钱伤感情,价格让人际关系变得冷漠。

同样的,很多人以为,为了利润,医院也和资本家合谋,故意诱导使用价格昂贵的支架。

而资本家为了利润,就是不愿意降价,就是联合抬高价格。

心脏支架,我估计早已被他们定义为刚需产品。

所以,正是在种种谬误的舆论声音之下,才出现了统一集采压低价格的这种模式。

但这种模式的本质,实际上是价格管制。

原来简单的市场模式,看上去各个环节都需要钱,但市场模式的好处是,你自己的钱你自己负责。

你花出去的真金白银,传递着你的真实需求。

你是真实的,别人也是真实的,不会有并不急需却假装急需的人来和你争抢资源。

而且市场的高效运转,决定了你的需求很快得到反馈,反馈的渠道就是很多人所不齿的中间经销商。

价格管制之下,供给方让生产商没有了利润没有了动力,让中间商不愿意提供更多的服务,需求方激发释放了原本不需要或者不急需的需求。

结果就是我们看到的,在各个环节都出现问题。

另外价格管制之下,你虽然也出钱,但很多决策过程是与你无关。

而另外的决策者,也不是心脏支架的利益相关方,所以也必然会出现我们之前所说的道德困境。

解决之道并不困难,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

市场的归市场,让愿意花钱的人自己做主。

但这并不简单,因为需要大多数人重新认识经济规律,知道经济规律的重要性,而不是简单的认为好心就能办好事。

   


编辑: 罗斯巴德
更多财经请关注 WX: Chaocaijing123456
币海财经: 全球财讯门儿清 https://www.bihai123.com/
声明: 本文由入驻币海编者上传,观点仅代表编者本人,不代表币海财经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请自行判断。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