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区块链 >  蚂蚁巨兽遇到监管紧箍咒 还能改变银行吗
蚂蚁巨兽遇到监管紧箍咒 还能改变银行吗
 罗斯巴德    
2020年12月30日 07:47
  收藏
   

“好的创新不怕监管,但是怕昨天的监管。”

中国人经常说,怕什么就来什么,对于马云和他的蚂蚁集团来说,两个月前在上海的这一席“肺腑之言”,成为了一个预言。

12月26日,中国央行等四大金融监管部门,二度约谈蚂蚁集团,并向外界详细披露了蚂蚁业务当前存在的问题和风险,提出了五点整改意见,并要求整改期间不能影响到现在业务的正常运行,保护好消费者权益。

小贷新规将如何影响蚂蚁集团上市版图和估值?

12月26日蚂蚁集团再度被中国金融监管部门约谈。

显然,无论是用户数,还是产品渗透率,蚂蚁早已不是一家单纯的科技公司,抑或是普通的金融企业,而是影响了亿万中国人“衣食住行用”的互联网巨兽,在监管这只看得见的大手之下,未来的蚂蚁将何去何从?

为何是蚂蚁?

中国打着“金融科技”或者“科技金融”旗号的公司多如牛毛,但是恐怕没有哪一家能有蚂蚁集团这么重的分量。

如果只是简单地把银行监管名词套用的话,今天的蚂蚁集团,仅拿出支付业务一项,恐怕就可以列入中国系统重要性银行(Systemically Important Banks, SIBs)的名单中,但目前这个名单只有“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

2008年的金融危机期间,花旗银行等大型银行“大而不能倒”的现实,让全球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都反思:对事关金融体系安全的重要银行,需要强化监管举措,避免一旦出现危机时刻必须动用巨额资金去救助,因此SIBs就显得更为重要。

跟传统银行相比,蚂蚁集团的主要业务都布局在互联网和移动支付上,花呗、借呗等产品依托于阿里巴巴的各种商业场景,用自己的征信系统来鉴别风险,用户可以像在银行大厅一样购买基金和保险产品。

阿里巴巴和蚂蚁集团实际是“一体两面”的两家公司,业务也是高度捆绑的,跟中国商业消费、日常生产生活更是密不可分,蚂蚁实际服务的中国客户数量,恐怕并不亚于中国四大银行的任何一家。

很难想象,假如有一天蚂蚁集团的支付宝业务突然因某种原因“宕机”,对于很多已经不带现金出门的中国人,会造成多大的影响:用户无法用支付宝来做线下支付,商家无法用二维码来收款,习惯了用借呗、花呗来消费的年轻一代,恐怕更是一下子就回到了“世界末日”。

“我的中国朋友都说,有欠钱,一定得先还支付宝钱,再还银行。”在蚂蚁集团今年10月IPO期间,财经媒体所引用中国消费者的这句话,很大程度就点出了蚂蚁的市场估值为何能那么高,其IPO最后冲刺时的预估市值,为何能一度超过五千亿美元。

但是,蚂蚁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银行牌照,也就不可能是SIBs中的一员,按照之前的监管方式,即使明明知道蚂蚁集团这样的超级平台型公司,在数字经济时代的重要性绝不亚于工商银行,却一直无从下手,更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严格监管。

“少数科技公司在小额支付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涉及广大公众利益,具备重要金融基础设施的特征。一些大型科技公司涉足各类金融和科技领域,跨界混业经营。必须关注这些机构风险的复杂性和外溢性,及时精准拆弹,消除新的系统性风险隐患。”

2020年12月8日,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新加坡金融科技节上的这一番话,所指向的对象,恐怕双方都心知肚明。

这里最大的推动力,正是前不久中国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的:强化反垄断、防止资本无序扩张,这是未来一段时间里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政策底线,任何人都不可轻易逾越的底线。

对于中国金融监管部门来说,有了这条划定的底线,也可以一改过去那种对互联网平台经常是“无牙老虎”的窘境。

“缩表”不可避免

几年前,在中国的互联网圈和金融圈,对于发展金融科技还是发展科技金融,一度曾争论不休。

一方认为:科技的创新,区块链、大数据和人工智能(AI)的大规模运用,势必会颠覆传统的金融业,正如苹果的iPhone取代诺基亚的翻盖机一样,大势所趋、不可逆转。

另一方则认为:无论科技如何进化,金融的本质并不会发生变化,合规是平台的底线,风控是发展的红线,一旦科技公司脱离了信息中介的性质,恐怕会玩火伤人。

从中国P2P的蓬勃兴起到完全消亡,以及今年蛋壳公寓等极端案例的出现,恐怕这个争论已经事实上画上了一个句号,科技公司回归到金融服务的本质,成为金融业与互联网行业的共识。

从这个意义上说,蚂蚁集团接二连三被监管谈话,事实上并不令人奇怪,无论叫“金融科技”还是“科技金融”,看上去只是一个文字游戏,对于用户来说也完全无感。

蚂蚁万亿IPO:少数人的盛宴?有没有“抽血效应”?

但是,其背后折射的价值观冲突和运营理念的冲突,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尤其对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互联网平台来说,更是一处有可能的“致命伤”。

从这个角度来看,说当下是中国的监管当局冲着蚂蚁集团来,恐怕有点言之过大,但是蚂蚁集团作为中国金融科技行业的头部玩家,又是全球估值最高的金融科技公司,“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使得其站在风口浪尖,也并不令人惊讶。

用户、场景、技术、数据,这四大要素,是全球任何一家金融科技公司的命脉所在,从长远来看,对蚂蚁集团来说,IPO暂缓上市和监管谈话,只是让部分人失去了“赚快钱”的机会,并没有伤其根本。

“将一如既往鼓励、支持金融科技企业在服务实体经济和遵从审慎监管的前提下守正创新,推动金融科技成为助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力量。”中国金融监管部门的这番话,显然是不希望在P2P监管中的“一刀切”再度上演。

对于资金与技术实力雄厚的蚂蚁集团,依然将会是中国金融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不过,就短期业务而言,面对监管的紧箍咒,蚂蚁集团此前的几大核心业务,包括最赚钱的消费信贷产品花呗、借呗,以及受众广泛的保险、基金、理财产品代销业务,还有备受争议资产证券化业务,短期内都会免不了需要进行“缩表”。

除了既有业务的合规之外,对于阿里巴巴“反垄断调查”的进展和结果,以及内部运维方式的转变,也将直接影响蚂蚁集团未来的长期价值。

“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马云2008年的豪言壮语,犹言在耳。

对于即将到来的2021年,在新的监管环境下,到了阿里巴巴和蚂蚁集团去主动改变的时候了。


编辑: 罗斯巴德
更多财经请关注 WX: Chaocaijing123456
币海财经: 全球财讯门儿清 https://www.bihai123.com/
声明: 本文由入驻币海编者上传,观点仅代表编者本人,不代表币海财经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请自行判断。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