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东时间周三,美国市场再度上演“冰火两重天”。
一边是强劲的“硬数据”,一边是持续疲软的“软情绪”。最新公布的美国耐用品订单大幅好于预期,表明制造业韧性依旧。然而,市场情绪却并未随数据回暖,美股一开盘便遭遇沉重抛压,科技股更是首当其冲。
纳指全日重挫超过2%。道指表现相对较强,但依旧收跌。即使尾盘惯性拉升稍作修饰,也难掩全天“跌相”。一头“猪”,哪怕涂了口红,也还是“猪”。
科技股为何领跌?
本轮科技股下行有迹可循:
第一,技术面失守。
纳斯达克100指数(NDX)未能稳住200日均线,给市场投下技术性看空信号。
第二,情绪面震荡。
市场正处于4月2日前的重要观望期,投资者操作趋于谨慎。
第三,基本面受扰。
本周与数据中心和人工智能相关的负面消息频出,给原本估值已高的科技板块带来沉重打击:
中国监管层对英伟达提出环境影响的质疑;
投行Cowen发布看空报告,点名多家AI概念股估值过高;
阿里巴巴董事会主席蔡崇信直言看到了“泡沫的开端”。
蔡崇信在一场会议中指出,一些数据中心项目在没有签订任何客户合同的情况下就开始融资,令人担忧。
他说:“我开始担心有人在没有明确用途的情况下就开始建数据中心,现在有很多人和基金在四处筹集上亿美元资金。”
第四,季度末因素扰动。
随着季度结束临近,市场出现仓位调整和结构性交易,进一步加剧波动。
此外,有媒体爆出:“OpenAI预计在2029年前都无法实现现金流转正”,这无疑对整个AI概念形成新的打击。
资金如何流动?
科技股大幅下跌之际,银行股曾一度接力上涨,成为少数逆势的板块。但随着抛压持续加大,金融股也逐渐走弱,仅相对“抗跌”。
与此同时,关于美欧可能对汽车加征关税的消息传出,进一步打击了市场情绪,车企股应声大跌。
值得一提的是,“空头最集中的股票”也遭遇集体踩踏式下跌,一度成为当天跌幅最深的板块之一。
据高盛销售与交易团队披露:
对冲基金(HFs)为净卖出12%,处于近年历史的第99百分位,显示其大幅减仓,且买卖力量对半——既有多头抛售,也有新开空头;
长期机构投资者(LOs)则出现小幅净买入,但金额有限;
整体而言,卖压在过去几日已开始放缓,部分买单流向能源及TMT(科技、媒体、电信)板块。
宏观环境不容忽视
美股动荡之际,波动率指数(VIX)有所抬升,但仍未完全跟上市场剧烈波动的节奏,显示避险情绪虽升温但未彻底爆发。
债市方面,美债收益率全线走高,30年期美债上涨3个基点,2年期仅升1个基点,反映出市场对未来经济增长预期略有修复,长端债券承压,曲线趋于陡峭。
汇市方面,美元在3月初短暂回调后持续温和反弹。尽管如此,黄金价格全天基本围绕3020美元窄幅震荡,收盘持平,表现坚挺。
大宗商品方面,美国能源署(DOE)报告显示原油库存全面下降,推动油价延续升势。
加密货币方面,比特币随科技股同步下跌,一度跌破8.5万美元大关,但随后获得支撑,表现相对坚韧。
“AI泡沫”真的来了吗?
从市场反应看,“AI泡沫”已非空穴来风。一边是资金热捧的超级概念,另一边则是尚未落地的商业模式和遥遥无期的盈利预期。当OpenAI自身都预计要到2029年才能现金流转正,这无疑给投资者敲响了警钟。
蔡崇信的那句“我开始看到泡沫的开端”,或许正是市场当前情绪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