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股市 >  8月新兴市场遭遇股债资金双双离场 中国独善其身吸金101亿美元
8月新兴市场遭遇股债资金双双离场 中国独善其身吸金101亿美元
 陆一夫    本文来自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1年09月10日 08:00
  收藏
   

8月份,金融市场集中讨论美联储缩减QE计划,导致新兴市场出现某些过度反应,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兴市场的吸金能力。

面对8月美联储缩减QE预期的骤增,新兴市场不可避免地遭遇资本外流。

9月8日晚,国际金融协会(IIF)公布最新数据显示,8月份全球资本从中国之外的新兴市场股市、债市分别流出30亿美元、28亿美元,是去年3月以来的国际资本首次从新兴市场股债双双离场。

IIF经济学家乔纳森·福尔顿(Jonathan Fortun)发布最新报告指出,8月份,金融市场集中讨论美联储缩减QE计划,导致新兴市场出现某些过度反应,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兴市场的吸金能力。

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8月中国市场仍然独善其身——当月中国总计吸引101亿美元资金流入,其中约2/3流向人民币债券市场。

“究其原因,一是中国经济增长基本面依然稳固;二是此前行业监管政策导致部分外资暂时离场避险,压低了A股估值,反而吸引海外资本借机抄底。”一位华尔街大型对冲基金经理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8月底以来,随着此前行业监管政策影响被充分消化,此前离场避险的海外资本加快重返中国金融市场,令当月中国资本流入额持续增加。

上述对冲基金经理看来,随着8月底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意外释放鸽派声音,9月新兴市场有望恢复资金流入态势。

“今年以来,只要美债实际收益率与美元指数双双走低,当月新兴市场基本会呈现资金净流入状况。目前市场又重新回到这个状态。”上述华尔街大型对冲基金经理向记者直言。

乔纳森·福尔顿指出,在众多新兴市场国家通胀率接近峰值的影响下,这些国家实际利率有望转正,将进一步吸引全球资金流入。

1631255484739383.jpg

新兴市场的“缩减恐慌劫”

在多位金融市场业内人士看来,8月除中国之外的新兴市场国家遭遇资本流出,在市场预料之中。主要是华尔街投资机构担心2013年缩减恐慌(taper tantrum)将会重演,纷纷提前离场避险。

8月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经济学家警告称,若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杰克逊霍尔全球央行会议上宣布具体的缩减QE进程,新兴市场可能无法承受类似2013年的“缩减恐慌”。

上述华尔街对冲基金经理向记者表示,多数华尔街投资机构因此纷纷抛售已盈利的新兴市场投资组合,包括此前涨幅较大的新兴市场股票债券,因为他们担心这些估值偏高的风险资产,很可能成为缩减恐慌的最大受害者。

“目前看来,这些华尔街投资机构有点反应过度,因为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没有如市场预期般宣布具体的缩减QE时间表与大概操作方式。”他坦言。

一位新兴市场投资基金负责人向记者坦言,即便美联储主席鲍威尔释放鸽派声音,也无法改变全球资本在8-9月从新兴市场获利离场的趋势。这背后,越来越多的新兴市场国家正遭遇新的疫情冲击与经济增速放缓风险,导致相关资产估值下跌。

“尤其是巴西、土耳其等新兴市场国家央行鉴于通胀压力持续升温,只能选择大幅加息以控制物价上涨压力。导致这些国家股债市场估值被进一步压低,激发全球资本获利离场潮。”上述对冲基金经理指出。面对8月美联储缩减QE预期升温,新兴市场资本流向出现分化——一方面是全球资本大举撤离疫情形势严峻、通胀压力持续升温(央行被迫加息几率上升)、外债兑付压力较重的南美洲等新兴市场国家;另一方面,越来越多对冲基金将资金投向疫情好转、宽松货币政策延续的东南亚新兴市场国家资产。

中国市场仍保持资金净流入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并未受美联储缩减QE预期升温的太大影响,仍保持较高的股债资金净流入。

此外,A股市场因此前行业监管政策出现下跌,呈现较高的投资安全性,也吸引海外资本持续抄底。

“事实上,很多海外投资机构还将增持人民币资产,作为对冲美联储缩减QE风险的重要方式。”一家欧洲大型资管机构亚太区首席代表告诉记者。很多全球投资机构认为,中国股债市场与全球金融市场的波动相关性较低,在美联储缩减QE前加仓人民币资产,可以有效规避缩减恐慌带来的全球金融市场震荡风险。

记者多方了解到,8月底以来,随着美联储主席鲍威尔释放鸽派声音,加之此前行业监管政策影响得到充分消化,越来越多海外投资机构正加快重返中国金融市场。

“目前,很多全球大型资管机构已将中国资产作为单独的资产类型进行配置。这意味着,即便市场变化导致他们不得不抛售新兴市场投资组合,也不会影响对中国资产的加仓步伐。”上述欧洲大型资管机构亚太区首席代表指出。


编辑: 陆一夫
更多财经请关注 WX: Chaocaijing123456
币海财经: 全球财讯门儿清 https://www.bihai123.com/
声明: 本文由入驻币海编者上传,观点仅代表编者本人,不代表币海财经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请自行判断。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