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中国外卖市场,硝烟四起。京东以“搅局者”的姿态强势入局,挑战美团和饿了么长期以来的双头垄断格局,掀起了一场席卷消费者、餐饮商家、外卖员乃至资本市场的风暴。这场被外界称为“京东美团外卖大战”的商战,不仅关乎两家巨头的市场份额,更可能重塑外卖行业的规则与生态。然而,在一片叫好声中,京东与美团的激烈内卷是否可持续?高昂的成本与资本市场的冷眼,又将这场大战推向何方?
京东入局:打破“二选一”的破冰者
京东外卖的入场,可谓雷霆万钧。2025年2月,京东正式宣布进军外卖市场,以“0佣金”政策和“净利润不超过5%”的承诺,向餐饮商家抛出橄榄枝。与此同时,京东承诺为全职外卖员缴纳五险一金,为兼职骑手提供意外险和健康医疗险,这一举措直指外卖行业长期以来饱受诟病的劳动保障问题。
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京东的入局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好。京东外卖上线40天,日订单量突破100万,并推出“超时20分钟免单”政策,服务质量直逼美团。消费者长期被动态定价和信息茧房困扰,京东的低佣金策略有望压低外卖价格,增加透明度。
餐饮商家更是欢欣鼓舞。美团高达20%-30%的抽佣率,甚至在某些场景下达到45%,让中小商家苦不堪言。京东“0佣金”政策的推出,犹如一针强心剂,让商家看到了降低成本、提升利润的希望。社交媒体上,商家直言“美团抽成太狠,京东来得正是时候”。
外卖员同样对京东的到来充满期待。美团的算法压榨和“二选一”规则,让骑手的工作环境恶劣,收入不稳定。京东承诺的五险一金和多平台接单的开放态度,为骑手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和保障。
美团反击:刺刀见红的攻防战
面对京东的来势汹汹,美团迅速展开反击。4月21日,美团发布声明,否认“二选一”指控,并强调其佣金率仅为6%-8%,远低于外界传言的高抽成比例。美团还紧急调整策略,降低部分商家的佣金,并加大对骑手的补贴力度,试图稳住市场份额。
然而,美团的应对显得有些慌乱。京东指责美团强迫骑手“二选一”的消息传出后,舆论迅速发酵。社交媒体上,网友纷纷吐槽美团“吸血式抽成”和“压榨骑手”,美团的品牌形象受到重创。美团高管凌晨三点紧急开会、打印新合同的传闻,更让人感受到其内心的焦灼。
这场大战的高潮发生在4月22日,京东和美团的股价双双大跌,分别下跌超7%和6%。摩根大通下调两家公司目标价,认为京东的补贴策略难以持续,而美团的市场主导地位正面临威胁。资本市场的冷眼,折射出投资者对外卖行业内卷的担忧。
内卷的代价:五险一金的3万成本谁来买单?
京东的五险一金政策无疑是其抢占道德制高点的杀手锏。在一线城市,一名外卖员的五险一金年成本接近3万元,这笔费用对平台而言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京东承诺“净利润不超过5%”,意味着其无法通过高抽成转嫁成本。这笔账,最终可能由消费者、商家、外卖员和平台共同承担。已经有外卖员公开表示,对于送外卖这种过渡性工作,收入最大化才是硬道理,羊毛出在羊身上,对五险一金不感冒。
对消费者来说,外卖价格可能因成本上升而上涨,优惠力度也可能减少。商家虽然短期受益于低佣金,但长期来看,若京东为维持运营提高抽成,中小商家的生存空间仍将受限。外卖员虽然获得社保保障,但高成本可能最终导致平台减少招聘,影响就业机会。
更重要的是,外卖行业并非暴利行业。根据2023年数据,美团和饿了么分别占据65%和35%的市场份额,但利润率普遍较低。京东的激进补贴和低佣金策略,虽然短期内吸引了大量用户和商家,但长期烧钱是否可持续,仍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冰火两重天:行业的希望与隐忧
京东的入局,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它打破了外卖市场的双头垄断,迫使美团调整策略,间接提升了消费者的体验、商家的利润和骑手的待遇。从这个角度看,京东的“鲶鱼效应”无疑是行业的一剂强心针。
然而,这场大战的另一面却是“冰火两重天”的隐忧。京东和美团的内卷,正在将外卖行业推向一场消耗战。京东外卖曾于4月16日因流量激增而短暂崩溃,暴露了其基础设施的薄弱。美团则因长期的高抽成和高强度算法管理,积累了大量负面舆论。两家公司的股价大跌,更表明资本市场对这场“烧钱大战”的信心不足。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外卖行业的“不可能三角”——效率、公平与可持续性,依然难以兼顾。京东的低佣金和高福利政策虽然短期内实现了公平,但效率和可持续性却面临挑战。美团的算法驱动和高抽成虽然保障了效率,但牺牲了公平。如今,京东的搅局让行业看到了变革的希望,但要真正重塑规则,还需找到平衡三者的路径。
京东美团外卖大战,是中国外卖行业的一次历史性转折。京东以低佣金、五险一金为武器,成功点燃了市场的热情,消费者、商家和骑手无不拍手称快。然而,这场大战的背后,是高昂的成本、激烈的内卷和资本的冷眼。京东能否兑现“净利润不超过5%”的承诺?美团能否在竞争中找回平衡?外卖行业的规则又将如何重塑?
2025年的外卖市场,冰火两重天。竞争的号角已经吹响,曙光初现,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无论结果如何,这场大战都将成为中国互联网经济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