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巨头京东与美团的外卖市场争夺战持续升温。自2月京东外卖高调上线以来,双方频频出招:京东祭出"全员社保"骑手政策,创始人刘强东更亲自下场配送;美团则在4月抛出千亿餐饮扶持计划,加速即时零售布局。这场看似跨界较量的背后,实则暗藏互联网下半场的核心战场——即时零售的终极争夺。

双方互换赛道,你抢我的市场我就抢你的
作为中国互联网领域的标杆企业,京东与美团原本分属不同赛道。京东以自营电商起家,凭借重资产模式构建起商品供应链与物流护城河,其核心用户群体以中高收入人群为主。2024年财报显示,京东全年商品收入达9280亿元,3C家电与日用百货占比超九成。反观美团,作为生活服务平台,通过轻资产模式聚合本地商家,依托外卖业务建立即时配送网络,2024年核心本地商业收入突破2500亿元,其中配送服务与佣金收入贡献超七成。
看似平行的两条赛道,却在"即时零售"领域形成交汇点。京东早在2015年便推出京东到家,2021年上线"小时购"业务;美团则通过2018年推出的闪购业务,将触角延伸至3C数码、美妆日百等京东腹地。据华西证券数据显示,美团闪购已占据即时零售市场35%份额,日均订单突破千万,对京东传统优势品类形成实质性威胁。
高频业务的战略拓展
双方跨界较量的本质,实则是用户使用场景的争夺战。美团凭借外卖业务的高频属性(日均8000万订单),成功培养用户即时消费习惯。当消费者习惯用美团点外卖,自然延伸至药品、鲜花乃至3C产品的即时购买。这迫使京东必须切入外卖领域,通过高频场景重塑用户粘性。艾媒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在线餐饮外卖市场规模达1.6万亿元,渗透率28%,这个仍在扩大的流量入口成为必争之地。

京东的反击策略颇具针对性:主打"品质商家"差异化路线,严格筛选餐饮商户资质,瞄准一二线城市中产消费群体;同时以"全员社保"为突破口,将骑手成本全部纳入企业支出,试图倒逼行业服务标准升级。这种重投入模式虽短期加重成本负担,却直击美团众包模式的痛点——若跟进社保政策,其336万月活骑手的成本压力将呈指数级增长。
运力生态博弈
4月京东发布《致全体外卖骑手公开信》,将运力争夺推向台前。通过承诺10万全职骑手岗位、"双职工"待遇及超时免单政策,京东意图构建更稳定的配送体系。数据显示,美团闪购依托3万座闪电仓实现全国200城覆盖,而京东达达年度活跃骑手仅130万,规模差距显著。这场运力争夺绝非简单的人力竞赛,实为即时零售基础设施的重构。
行业专家指出,京东的策略暗含"围魏救赵"逻辑:通过提高骑手福利标准,迫使竞争对手在成本压力下收缩其他领域的投入。若美团为维持运力规模而增加社保支出,其在新兴业务(如3C家电)的补贴能力必然受限,这恰好为京东守住核心品类创造空间。
行业破局与重构
当前战局呈现明显不对称性:美团凭借成熟的商户生态与运力网络占据先发优势,其闪电仓模式已实现数码家电、母婴服饰等全品类覆盖;京东则依托供应链优势,试图通过差异化服务打开缺口。但消费者调研显示,京东外卖面临配送时效不稳定、商户选择有限等现实瓶颈,要突破美团构建的消费习惯仍需时间。
这场较量正在重塑行业生态:一方面倒逼平台提升服务质量,美团近期加速商户数字化改造,推出智能取餐柜等创新服务;另一方面推动即时零售向全品类扩展,预计到2027年市场规模将突破2.5万亿元。对于京东而言,外卖战场已成不能失守的战略要地——若不能建立高频消费场景,其传统电商业务可能面临持续的用户分流压力。
互联网巨头之争从来不是简单的业务叠加,而是生态体系的全面碰撞。当30分钟送达成为零售新标配,这场围绕用户时间与消费场景的争夺,或将重新定义下一个十年的商业格局。无论京东和美团最终胜负如何,持续升级的服务标准与不断扩大的品类覆盖,终将使消费者成为最大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