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国各类通胀预期指标纷纷走高,引发市场警觉。
但在众多指标中,密歇根大学的通胀预期数据显得尤为“突出”:
短期预期飙升至4.9%,创1993年以来新高
长期预期也抬升至30年来罕见的高位
这组“惊人”的数据是否意味着通胀压力重回高点?高盛给出了明确态度:密歇根的数据,暂时可以“打个折扣”看待。
为什么要对密歇根数据“冷静一点”?
高盛在最新报告中直接给出了答案:“密歇根的数据,是个‘异常值’(outlier)。”
在当前舆论纷杂的环境下,这样的观点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就连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最近的FOMC记者会上也亲口承认:密歇根大学的通胀预期,确实偏离了主流趋势。而高盛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为什么密歇根的数据容易“吓人”但却不具代表性。
1、调查设计存在局限
首先,从调查设计本身看,密歇根的样本数量明显小于纽约联储和Conference Board的同类调查,同时缺乏回访机制和稳定样本池,使其结果更加波动。此外,它不像其他调查那样直接询问“预计的通胀率”,而是让受访者自由填写“预期价格涨幅”,并允许填写任意数字。这种设计方式不仅扩大了主观干扰的空间,也让极端值更容易被统计为“中位数”。
2、政治立场对答案影响巨大
更关键的变化出现在2024年大选之后。密歇根的调查数据出现了高度党派化的趋势:民主党支持者在选后迅速上调了自己的通胀预期(短期+4.4个百分点,长期+1.8个百分点),而共和党受访者则同步下调(短期与长期均约-1.6个百分点)。两党之间对未来物价的预期分歧,已达到该调查2018年开始记录政治倾向以来的最大值。
这种“政治滤镜”效应,与一个关键变化叠加,即密歇根数据自2024年7月起全面转向在线调查,而数据显示,在线受访者比电话访谈者更容易报出高预期(高出约3%)。原因在于,他们更易受近期区域物价波动影响,情绪化程度也更强。
3、在线答题也让答案更“极端”
高盛团队通过对比测算发现,仅政治倾向和线上答题两个因素,就可能在今年2月推高短期通胀预期达1个百分点左右,而整个季度内的扭曲值累计或达到1.3个百分点。长期预期也可能被“人为”抬高约0.5个百分点。
这些分析结论促使高盛建议,当前阶段不应把密歇根数据作为衡量通胀趋势的主导指标。即便市场和媒体在热烈关注这一数据,但从更稳健的市场通胀补偿角度看,通胀上行压力很可能只是短暂现象,并不会延续至2025年之后。
有趣的是,高盛最后还不忘“补刀”民主党在政治话语中渲染的“关税恐致超级通胀”论调。他们指出,美联储内部并不认为关税会对通胀构成持续扰动,相反,若经济走弱,未来几年通胀甚至可能进一步回落。这种判断,正是FOMC在2019年首轮贸易战中所持立场的延续。
当下舆论对于通胀风险的聚焦,也许更多是一种“心理预期波动”,而非现实风险的反映。高盛与美联储的声音或许提醒我们:密歇根的数据不是“错”,但确实该“打折”看。
短期通胀预期的走高背后,可能更多是情绪、政治立场与数据采集方式的合力扭曲,而不是经济本身的真实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