飙升的能源价格、紧张的电力供应和不断上涨的生产成本,一场能源危机正深刻影响着全球每一个地区。从欧洲到东南亚,再到南美地区,导致危机的原因各不相同,相似的是,人们很可能不得不为一个漫长、寒冷而又昂贵的冬天做好准备。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称,在新冠疫情期间,约10.4万亿美元的全球经济刺激计划引发了一场激烈但不平衡的反弹,缺乏投资的全球供应链被过度“拉伸”,“短缺”已经取代“供应过剩”,成为全球经济增长面临的最大障碍。
欧洲民众身上的“三座大山”
电费、取暖费、汽油费已经成为欧洲民众身上的“三座大山”。“冬天快到了,能源费用肯定是担心的。”家住柏林的中学老师卡特娅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现在德国的电费已经涨到每度0.3欧元以上。在她的印象中,20年前家里每度电才0.1欧元多一点。现在,冬季电费正在朝着突破每度0.4欧元的方向前进。一个三口之家每个月的电费基本要72欧元。而且,冬季取暖费也将是一大笔支出。
汽油费更是昂贵。德国大选前,超级E10(含10%乙醇的清洁汽油)的平均价格为每升1.5欧元,柴油每升1.3欧元。而今年初,超级E10的价格只有1.2欧元左右,柴油的价格也在1欧元上下。由于担心能源价格上涨,卡特娅及家人在大选中都没有支持绿党。“最可怕的是,10月初驾驶房车去欧洲各地旅游,油价又大幅度上涨。”卡特娅感叹说,现在汽油已经成为一种奢侈品。为此,她和丈夫尽量少用车。家里每间房间也少用电,将取暖温度从24摄氏度下降到22摄氏度。
除了德国,丹麦、比利时、爱尔兰、西班牙、英国等欧洲国家的电费也屡创新高。《泰晤士报》引述英国工业界人士透露的消息说,能源价格飞涨,导致一些工厂在数天内就要被迫关门。为此英国商业、能源和产业战略部国务大臣克沃滕10日借媒体采访的机会给英国人派下“安心丸”——今年冬天英国每家每户的煤电不会断,价格也会依旧有上浮控制区间,不会让老百姓用不起。
但还是有明眼人提出问题——过了冬天,又会怎样?英国《独立报》称,工业界人士已经警告英国政府,目前英国的工业用电费用已经涨至平时的五倍,许多企业根本难以负担,如果不关门就只能减产。
《每日星报》称,英国人先后经历了燃油、猪肉及货车司机短缺的危机,现在可能又要面对薯片等零食价格上涨的威胁。最新数字显示,在10月刚开始的两周内,1/6的英国成年人无法买到必需的食物。除此之外,《泰晤士报》透露称,英国政府将在未来两周内宣布,在能源账单中征收附加税,用来资助低碳能源计划。报道称,这可能会使家庭能源账单的金额明显增加,所以对于英国人来说,冬日危机远不是烦恼的全部。
马来西亚《星洲日报》称,英国加油站汽油用罄,冬季来临前欧盟电价暴涨,中国下达限电令,加上原油、天然气和煤价同步大涨,这不免让人有一种全球能源短缺危机突然来袭的感觉。其相同点是,世界各地经济持续复苏,带动能源需求自疫情谷底反弹,原油、天然气和煤炭价格随之飙升。石油输出国组织实施生产限制,加上全球供应链遇到瓶颈,使得燃料配送复杂化。
但是,导致能源短缺的不同点更多。与其说能源供应受阻反映出全球性的供应吃紧,不如说与局限于各经济体的政策选择和区域形势关系更大,是区域问题集中爆发的产物。欧洲各地电费急剧升高,是各种地方性因素共同造成的,包括天然气库存量偏低、海外出货量下降、欧洲风电厂和太阳能发电厂的发电量平平及核电厂和其他发电厂为进行维修作业而暂停运转。
“欧洲已经陷入能源危机!”德国柏林工业大学能源政策专家克劳福特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欧洲的“能源危机”有三个因素在起作用:首先,经济正在从新冠疫情中复苏导致需求再次上升,同时来自东亚国家的竞争也让天然气价格上涨。这反过来决定了电力市场的价格,因为超过1/5的欧洲电力供应来自天然气。其次,由于严重依赖水力发电的巴西等国发生严重干旱,因此总体的供应量正在下降。而且许多地方的冬季特别冷,导致能源储量减少。第三,夏季生产和储存的可再生能源较少。
对欧洲来说,最根本的原因是能源转型过快。最近,德国南部的一座废弃核电站的冷却塔被爆破拆除。爆破前,冷却塔上还投影着一行德语:“为替代能源让路”。明年德国将关闭最后三座核电站,成为西方工业大国里第一个全面弃核的国家。2038年前,德国将关闭所有煤电厂,2050年前将放弃使用天然气。这一政策导致德国电力短缺,高昂的能源价格让许多贫困家庭用不起电。许多民众还上街游行示威,要求降低能源价格。
法国经济与财政部长勒梅尔表示,能源价格上涨对欧盟公民和公司来说已经变得“难以忍受”,需要“欧洲做出回应”。法国特别担心能源引发社会危机。此前法国的“黄背心”抗议活动,就是由于燃油价格上涨。欧洲工会联合会(ETUC)9月公布的报告显示,由于能源价格上涨,欧盟近300万全职员工交不起供暖费。许多国家甚至正在寻找煤炭。不少民众批评欧盟的绿色能源激进主义导致能源短缺。
同时,能源价格上涨也在推动食品和其他消费品的消费价格攀升。欧盟统计局最近发布的数据显示,天然气价格的飙升也推高了19个欧元区国家的通货膨胀率。
印度的情况可能进一步恶化
虽然欧洲和中国的能源及电力供应短缺引起全世界的关注,但情况可能进一步恶化的却是印度。
卡塔尔半岛电视台称,印度的工业和国内消费通常会在10月下旬进入节日季时达到峰值,能源短缺可能会阻碍这个亚洲第三大经济体的复苏。全球最大的煤炭生产商——印度煤炭有限公司正寻求在10月中旬之前将日供应量从目前的约170万吨增加到190万吨,这将有助于缓解煤炭供应不足的局面。
不过,在典型的西南季风季节,印度东部和中部各邦的煤炭生产均遭到洪灾的严重打击,煤矿和主要物流路线受到影响。可以说,任何复苏都将取决于天气。
英国广播公司(BBC)称,根据印度中央电力局的数据,截至9月底,印度135家燃煤电厂中,有16家煤炭库存为零。超过一半的工厂库存不足三天,而超过80%的库存不足一周。与此同时,印度是世界第二大煤炭进口国。但全球煤炭价格上涨了40%,印度的供应国之一印度尼西亚的煤炭价格从4月份每吨86.68美元上涨至本月的每吨近162美元。印度的进口量随之降至两年来的最低点。
野村证券副总裁、印度经济学家南迪告诉BBC,“我们之前也有煤炭短缺问题,但这次史无前例,因为煤价太贵了。”南迪感叹说:“印度电力行业是屋漏偏逢连阴雨:需求高,但国内供应低,而且无法通过进口补充库存。”企业最终会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因此会产生通胀影响。如果危机继续下去,从石油到食品,大部分商品都会跟着涨价。
印度煤炭有限公司前CEO查特吉警告说,印度85%的石油需要进口,目前的情况是“对印度的警钟”,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印度经济将难以重回正轨。BBC称,限制国内电力供应,特别是在农村和城乡结合地区,可能会成为印度最简单的解决方案之一。然而,这样做可能会危及印度脆弱的经济复苏,莫迪政府已经因未能创造足够的新就业岗位面临批评。
在地球的另一端,南美地区也在经历着相似但不同的水电危机。彭博社称,席卷全球的能源危机即将袭击南美,那里历史性的干旱正在令水力发电崩溃。
对巴西来说,如果不从乌拉圭和阿根廷增加天然气进口用于发电,这个南美国家可能被迫开始限制电力供应,直到雨季开始。这将给整个南美大陆带来压力,因为智利等国也希望依靠阿根廷的天然气来度过本国的水电危机。
彭博社称,现在,南美将被迫加入争夺天然气作为备用燃料的竞赛,而世界上许多国家也在这么做。电力短缺出现的时机非常糟糕。报道称,南美洲仍在努力摆脱疫情带来的经济冲击,不断上涨的食品费用和电费可能会加剧贫困,进而导致向美国和其他富裕国家的移民进程加速。可以说,气候变化正在改变南美依靠水力发电的形势,因为长期不断恶化的干旱正在侵袭该地区,使水电变得越来越不可靠。
美国气候预测中心9月初表示,今年秋冬出现新一轮“拉尼娜”现象的可能性为70%。这意味着美国西部、巴西南部和阿根廷都有很大可能将遭遇新一轮干旱。南美地区并不是唯一因化石燃料价格飙升而难以弥补水电短缺的地区。彭博社称,美国西部近期遭遇旱灾,河流干涸,一些大水坝的水库水位降至历史最低水平。根据美国能源情报署的数据,总体而言,极端干旱的气候条件预计将使美国2021年的水电发电量比去年减少14%。
两股深层力量的产物
《经济学人》称,“短缺经济”是两股深层力量的产物。第一股力量是脱碳。从煤炭到可再生能源的转变使得欧洲,尤其是英国,容易受到天然气供应恐慌的影响,10月第一周天然气现货价格一度上涨了60%以上。欧盟排放交易计划中不断上涨的碳价使得人们很难转向其他污染能源。当全世界都在努力摆脱对污染能源的依赖时,对化石燃料产业进行长期投资的动机很弱。第二股力量是保护主义,即贸易政策不再以经济效率为考虑因素,而是为了追求一系列目标,包括惩罚地缘政治对手。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称,面临全球能源危机,没有速解之法。由天气和需求复苏引起的全球能源短缺正变得越来越严重,这在冬季来临之前敲响了警钟。世界各地的政府都在试图限制对消费者的影响,但他们不得不承认,生活费账单的飙升可能无法避免。
与此同时,在世界各国领导人准备于11月召开一场至关重要的气候峰会之际,各国政府面临的加快向清洁能源过渡的压力越来越大,这让情况变得更加复杂。最好的情况是,一个平均气温较高的冬季将使压力在2022年第二季度得以缓解。但未来几个月的恶劣天气将使得严重依赖天然气生产能源的国家处境艰难。尤其是英国,因为它缺乏存储能力,而且正在处理与法国的输电线断裂所带来的后果。
英国《金融时报》则认为,能源危机触及了欧盟内部一些最敏感的话题,包括欧盟在碳税上的做法、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即将出台的可持续金融规则,以及欧盟支出规则的即将修订等,恐将重燃该集团的内部纷争。
欧洲南部和东部的国家要求欧盟拿出新的应急基金,并为各国保护消费者的支出措施提供明确支持。但因为更高的燃料成本会导致欧盟放慢脱碳之路,北欧国家正在犹豫不决。
更贫穷、更依赖化石燃料的国家首当其冲受到影响,这一事实可能加深双方在向净零排放过渡以及欧盟财政规则修订方面的分歧。一名欧盟官员称,在即将进入严冬之际,这可能在欧盟成员国之间播下不信任的种子。
《经济学人》警告称,冬季过后,能源价格应该会有所回落,新冠疫苗和新疗法的出现将减少疫情对经济的破坏,全球通货膨胀失控似乎不太可能到来。但经济短缺背后更深层次的力量并没有消失,政客们很容易选择危险的错误政策。因为“短缺经济”可能增强贸易保护主义和国家干预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