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国家发改委首次将区块链技术纳入了“新基建”范畴,全国多省市开启了区块链建设的试点工作,宽松积极的政策环境为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与此同时,随着中美摩擦的不断升级,不稳定的政治因素也加快了区块链技术的革新和多场景应用探索。
7月下旬,关于美国想把中国踢出SWIFT系统的文章充斥着网络。目前来看,美国运用 SWIFT 这个“金融核武”来制裁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可能性极低,中美全面脱钩尚不具备现实条件,但鉴于美国制裁伊朗、朝鲜等国的先例,我们不能排除美国对个别中资金融机构实施制裁、以及禁止 CHIPS(纽约清算所银行同业支付系统)处理中资金融机构跨境美元结算业务的可能。
为应对可能发生的美元跨境结算封锁,最简单的方式是改用欧元进行跨境支付结算,但治标不治本,也可能导致支付与结算成本的增加;第二种方法就是进一步开发和推广 CIPS 系统(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但以2019年数据来看,美元的国际结算额占比约为40%,远超人民币占比的2%,人民币想替代美元成为国际结算的基础货币仍有很长的路要走;第三种就是本文重点探讨的区块链技术在跨境支付领域的应用,开发以国家信用背书的数字货币替代传统金融中介,利用区块链分布式记账结构、不可篡改的时间戳、去中心化的信任机制和智能合约的可编程性,绕开 SWIFT 系统,实现安全高效且低成本的跨境转账。
一、SWIFT 系统的运行现状及弊端
当前,国际汇款主要包括信汇、电汇和票汇三种方式,而电汇又是其中使用最普遍和主流的一种跨境支付方式。SWIFT 系统在传统的电汇交易中扮演着信用和信息中介的角色,大部分的电汇交易都通过 SWIFT 来实现报文发送和数据传输。
在传统的跨境电汇模式中,汇款人将汇款本金及手续费付给当地某家汇出行,汇出行拍发SWIFT电文,通知收款人所在地的分行或代理行将汇款付给收款人。看似简单的链式汇款流程,却在支付发起、资金转移和资金交付的各个环节,都存在着明显的弊端:
1. 汇款周期长:在支付发起和资金交付阶段,银行都需要对客户进行身份识别、反洗钱监测、真实性核验等一系列操作;在资金转移过程中,包括SWIFT在内的中间机构需要对资金划转进行逐笔校验,机构间相互独立的对账清算系统将延长汇款周期,增加汇款的时间成本。
2. 支付费用高:客户在银行进行电汇业务时,主要承担了汇款手续费、电讯费、“钞转汇”差价费三项费用支出。以四大行为例,汇款手续费均按汇款金额的0.1%收取,最低在20元~50元每笔、最高在200元~300元每笔不等。高昂的手续费支出对小额跨境支付业务的影响更为明显。
3. 风险因素多:电汇过程中,涉及大量的人工操作,每个节点出错,都可能导致汇款失败;跨境交易中,地理距离导致的信息不对称,也增加了银行对客户信息及交易真实性的核验难度;汇款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客户信息和交易数据,容易受到黑客攻击而泄露;汇款周期长也意味着更高的汇率波动,可能造成支付成本的增加。综上,传统的跨境电汇中伴随着较大的操作风险、信用风险、网络风险和汇率风险。
4. 控制权过于集中:虽然 SWIFT 成立的初衷是构建一个中立的国际金融信息传输系统,但随着美国及其盟友占据着 SWIFT 大部分的董事席位,曾经中立的天平逐渐向美国倾斜。配合上 CHIPS 系统,使得美国在全球美元跨境结算中掌握着绝对话语权,而这是自由贸易各参与方所不愿意看到的。
二、利用区块链技术进行跨境支付的方案设计
基于区块链技术开展跨境支付与结算,最直观的改变就是省去了传统意义上的金融中介,以数字货币为媒介,重新构建信用与运行机制。
不难看出,数字货币是实现区块链跨境支付不可或缺的一个条件,8月14日,商务部宣布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及中西部具备条件的试点地区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央行数字货币 DECP 作为由国家信用背书和发行的数字法币,为我国发展区块链跨境支付与结算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前提条件。
(一)区块链跨境支付的架构体系
区块链跨境支付的架构体系由两类角色、四大模块构成:
1. 两类角色包括客户和网关,其中客户主要是指参与跨境支付的汇款人和收款人,客户的数字信息将会在区块链上标识,跨境支付交易由双方共同确认方可完成;网关一般由银行等高信用主体担任,解决匿名客户间汇款的信任危机。在一笔跨境支付中,网关分别与汇款人和收款人形成债务债权关系,并以点对点的形式记录在区块链网络服务器之中。
2. 四个功能模块包括网络连接器、区块链跨境支付账本、做市商客户端和交易客户端。网络连接器把交易双方的汇款行和收款行连入区块链支付网络,并提供交易信息交换、交易确认与结算等服务;区块链跨境支付账本为整个跨境支付流程提供了记录的平台,该账本向客户、做市商等参与方开放;做市商客户端为客户提供外汇牌价,做市商把牌价信息接入跨境支付账本;交易客户端即客户进行区块链跨境支付的交易平台。
(二)区块链跨境支付的交易流程
区块链跨境支付的交易从开立账户到完成资金划转可大致分为4个步骤:
1. 在启动交易前,汇款人和收款人在同一区块链网络中完成账户开立,双方的数字信息将被记录在链,并通过可编程的智能合约,明确交易涉及的各项要素。
2. 汇款人将汇出地的法币兑换成合约金额的数字货币,建立一个包含汇款币种、金额、收款人信息等要素的“区块”,以密钥签名的方式把“区块”放入区块链中,经由 P2P 网络发送给各交易节点的参与者。
3. 基于 PoW 共识机制,交易节点上的参与者对该笔跨境支付交易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共识验证,验证后的“区块”按照时间戳顺序完成记账,生成可追溯的公开交易记录。
4. 收款人依托数字签名实现身份验证,并通过密钥获取汇款主链信息,取得数字货币并兑换成收款人当地法币,完成跨境支付全部流程。
三、基于区块链技术开展跨境支付的优势
区块链跨境支付的发展,可以解决传统跨境支付的业务痛点,通过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节流方式,实现跨境支付经济效用的整体提升:
1. 缩短时间跨度,提升跨境支付效率:区块链打造了一个去中心化、点对点的跨境支付方式,各节点共同参与交易验证,省去了传统的中介角色;而区块链技术固有的不可篡改性、可追溯性和公开透明性,都简化了传统跨境支付过程中,银行对客户的身份识别、信息采集、真实性核验等环节,同时,也省去了中间机构之间对账清算的过程,极大的缩短了跨境支付的周期,提升跨境支付的效率。
2. 降低业务成本,为小额跨境支付提供便利: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在精简了传统跨境支付中间流程的同时,也自然降低了中介费用、核验费用、对账费用、电文费用等交易成本,而这些费用大多都最终会由客户承担。区块链跨境支付解决了小额跨境支付高成本的问题,为中小企业和个人的小额跨境支付提供了便利,也是金融科技推动普惠金融的体现。
3. 跨境支付中,人工流程的减少降低了操作风险、智能合约和共识机制解决了信任危机、分布式架构防御了单一节点故障导致的网络风险、而程序化即时换汇也解决了汇率风险问题
4. 记录数字化信息,助力推进实时智能监控:跨境支付双方将个人数字信息存储在数据库中,通过在智能合约中编写预设程序,实现客户身份识别,传统的人工 KYC 填写将被自动完成,此外,也可以通过一定的预设条件,将客户信息及交易数据自动接入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监测系统,实现实时智能监控。
四、发展区块链跨境支付需解决的问题
区块链技术是一个新兴领域,其技术本身还存在着不够完善的地方;当前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还不够广泛,想要建立统一的行业标准和监管框架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1. 区块链分布式记账的特点,要求跨境支付过程中每个参与节点都有较高的存储空间,随着未来区块链跨境支付的普及,链上高频巨量的交易将导致存储需求近一步上升,现阶段区块链的交易承载水平与国际贸易水平还无法匹配。
2. 目前,各国对区块链技术和数字货币的态度各有不同,相较于传统跨境支付所适用的法律制度标准,国际社会还未对区块链跨境支付形成一个统一的法律监管体系;而区块链跨境支付系统的开放性,也导致了交易情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一个普遍适用的行业标准亟待建立
五、总结
尽管基于区块链技术打造一个全新的跨境支付体系还面临着一定的挑战,但其提供的跨境支付新方向仍值得我们继续探索,帮助我们在中美金融争端下,抢占先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