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共享单车成为资本追逐的风口,摩拜和ofo是当时中国崛起最快的互联网公司。
2017年9月,投资人朱啸虎曾表示,ofo和摩拜市占率已经95%,如果想盈利两家必须合并。然而,企业的合并从来都不容易,光投资人、创业者、股东的利益平衡就会难倒无数人。最终摩拜与ofo擦身而过,结局也并不美好,前者卖身美团、后者“人间蒸发”。
倒是昔日行业老三哈啰出行,靠着“农村包围城市”和精细化运营,从“烧钱大战”中活了下来。美东时间4月23日,哈啰出行向美国证监会递交招股书,计划在纳斯达克上市,瑞信、摩根士丹利及中金公为联席保荐人。虽然这份材料未披露实际募资规模,但市场猜测,作为“共享单车第一股”,其规模不低于10亿美元。
哈啰真的算熬出头了吗?
哈啰出行(原名为哈罗单车)成立于2016年9月,2017年哈啰单车正式亮相市场。此后,进化为囊括哈啰单车、哈啰助力车、哈啰电动车服务、哈啰换电和哈啰顺风车等综合业务的移动出行平台。目前,其主营业务包括共享单车和顺风车(汽车)服务,新兴本地服务包括哈啰电动车以及公司与蚂蚁集团和宁德时代合资建立的小哈换电服务等。此外,哈啰出行也在特定城市开发和试点酒店预定、到店团购、打车服务、线上广告等服务。
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截至2020年12月31日,按全年骑行量计,哈啰出行是中国境内第一大共享自行车提供商;按交易总额计,哈啰出行是中国第二大顺风车交易平台;按交易量计,哈啰出行是中国第三大本地服务平台。2020年全年,哈啰出行总交易金额(GTV)为130亿元人民币,年度交易用户为1.83亿人次,总交易量为520亿次。
截至2020年末,哈啰顺风车已累积拥有2610万交易用户和近千万名注册司机。
招股书显示,哈啰出行2018年、2019年、2020年收入分别为21.14亿元、48.23亿元、60.44亿元;净亏损分别为22.08亿元、15.05亿元、11.34亿元。
期内,哈啰出行共享单车业务收入分别为21.14亿元、45.44亿元、55.03亿元。顺风车业务在2019年和2020年的收入分别为2亿元和4.63亿元。
也就是说,哈啰自成立以来处于长期亏损状态,三年亏损合计48.5亿元。
单靠共享两轮车业务,模式单一,在无法形成垄断性玩家的局面下,“战火”烧不完。哈啰必须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
然而,把共享两轮车业务作为流量入口,以这个低客单价、高活跃用户的高频业务带低频的打法,很多公司都有尝试,比如扩张无边际的美团。虽然哈啰的成长历程和美团很像,但是相对于美团、滴滴等生态足够丰富、产业链更完善、用户粘性更强的互联网玩家,哈啰想通过高频带低频并不容易,野心大但是高频的单车场景本身过于单一,未形成垄断,可替代性极强,消费者很容易因为涨价、车少等因素“跳票”到其他平台。
而哈啰自身在其他领域的积累也不够深,“无边界”扩张涉猎的新业务全是巨头的战场,投入成本高,面临的竞争压力大,这不免给人一种以卵击石之感。
在招股书中哈啰直言,竞争对手有比自己更强势的财务、技术、营销,在这些优势的基础上,对手可能投入更多资源,同时提供更低的价格。事实上,哈啰的对手确实不容小觑,比如共享电单车、网约车和本地生活。
此前,有媒体评价成,共享两轮车5年史,是当代中国最精彩的商业博弈案之一。巨头争相加码,资本闻风而动,从2015年共享单车萌芽,到2016年快速发展,再到2017年大浪淘沙,共享单车的这条道可谓是一路坎坷。
ofo、摩拜、3Vbike、悟空单车、町町单车、小蓝单车、小鸣单车......这些五彩斑斓的两轮车先后均倒在了战场之上。现实来看,哈啰虽然杀出重围,在5年混战后成功上市,但未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