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A股指数的牛市,沪指累计上涨逾13%,深成指涨近39%,创业板暴涨64%。有统计称人均盈利超11万,投资者真的都赚到了钱吗?
2020年A股十大牛股
先来看一下A股十大牛股(剔除次新):
1、英科医疗
年度涨幅:1428.06%;题材:新冠疫情防治+医疗器械(医疗防护手套)
2、上机数控
年度涨幅:619.70%;题材:光伏
3、阳光电源
年度涨幅:589.16%;题材:光伏
4、天赐材料
年度涨幅:402.19%;题材:锂电池+LIFSI+新冠病毒防治
5、迈为股份
年度涨幅:380.57%;题材:光伏+HJT
6、坚朗五金
年度涨幅:373.13%;题材:定制家具
7、ST抚钢
年度涨幅:351.51%;题材:高温合金
8、长城汽车
年度涨幅:341.15%;题材:汽车
9、酒鬼酒
年度涨幅:338.26%;题材:白酒
10、洪都航空
年度涨幅:336.61%;题材:军工
A股暴涨收官
回溯全年,可以说是跌宕起伏,波澜壮阔。对于不少投资者来说,也是刻苦铭心的一年。
2月3日,是鼠年A股开市的第一天。没想到的是,上证指数开盘报2716.7点,跌幅8.73%,盘面上,盘初两市超2900只个股跌停。
与之对比的是,12月31日早盘开盘,三大指数集体高开,创业板、沪指先后突破前期高点。
截止收盘,沪指收报3473.07点,涨1.72%,创2018年2月以来新高;深成指收报14470.68点,涨1.89%;创业板指收报2966.26点,涨2.27%,创2015年8以来新高。
全年来看,沪指累计上涨逾13%,深成指涨近39%,创业板暴涨64%。
人均赚11万与个股中位数
但指数的牛市真的就意味着投资者都赚到钱了吗?
有人统计A股最新总市值较2019年末增加超20万亿元,简单计算,人均盈利超11万(含2020年新上市公司)。
这种统计方法只能说是莫名其妙被平均。比如说一家100亿市值公司,只有两个投资者,一个只有1万,另外一个有99亿9999万的市值。随着公司市值上涨到200亿,所以平均每人赚了50亿。显然这样的统计毫无意义。
一般而言,指数是衡量整个赚钱效应的重要指标。但这有个潜在的假设就是投资者多数都参与到了指数样本个股中来。
实际上,海外的成熟市场的确是这样的。比如美股市场有丰富的ETF,个人投资者非常少,市场绝对的投资主体都是机构投资者,偏好配置指数类产品及相关样本个股。因此相关指数的确能衡量其股市整体的赚钱效应。
但如果投资者把这套逻辑简单套用到A股市场,还是值得商榷的。因为A股市场还是以个人投资者为主,持仓相对而言还是相对美股要更加的广泛。
此外,A股ETF等指数产品偏少,因此投资者也更喜欢持有个股,也偏好中小公司。这就导致通过指数衡量A股市场赚钱效应存在失真的情况。
就赚钱效应来说,A股的指标中比较有参考意义的是中位数的涨跌幅。
2020年初至今,在剔除新股上市及停牌等因素的400余只个股后,余下3700只左右的个股,而整体上涨的中位数是1%。这就意味着全部A股上市公司在2020年半数左右的个股是下跌的。因此从整体市场的赚钱效应而言,A股整体并没有指数体系的那么强。
此外,如果把全年更加深入拆分,拿放大镜观察,2020年A股的赚钱效应可能比实际上认为的更弱。因为2020年而言,上涨最凶猛的是7月份的指数大涨,同时伴随着成交量的急剧放大,其20个交易日成交额破万亿。
而总所周知,A股的投资者有追涨杀跌的优良传统。因此从成交量分析可以看出不少投资者都是在7月之后才真正参与到A股市场中来。
而7月份是2020年A股市场的一个分水岭:7月份之前A股市场表现出了明显的赚钱效应,个股普涨,但7月之后A市场体现为“涨指数不涨个股”的结构。或者更准确的说7月之后,指数处于高位震荡格局。
但不少个股在7月份之后持续调整。比如上半年表现亮眼的医药板块,下半年持续调整,不少个股跌幅都在30%~40%。
因此可以看到7月份入场A股的投资者甚至可能仍处于水下的状态,而这进一步削弱了A股投资者的平均收益水平。
2020年的钱被谁赚走了?
2020年A股的新增资金而言,公募占了绝对的大头,新增达1.14万亿。而这批资金是2020年收益最亮眼的类别。
可以看到,在2019年和2020年,股基中位数都大幅战胜了沪深300和中证500指数。2019年股基收益中位数收益分别高出沪深300和中证500指数3.06%、21.78%,2020年这一差距继续拉大,股基收益中位数分别比沪深300和中证500指数高出34.26%和37.76%。
即使A股市场估值的大分化、也是A股投资者收益的大分化。也呼应了开头的案例,个人投资者的盈利在分化背景下被平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