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近日表示,随着中国经济开始复苏和企业间信贷需求回升,中国央行可能会开始逐步缩减在新冠疫情期间实施的一些宽松的刺激措施,确保经济不会“过热”发展。
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兰周四在北京对记者表示:中国人民银行大多数货币政策中的结构性工具,是自2020年新冠疫情普遍爆发以来,被央行用于针对特定经济领域的,且是“临时性的”。
他说,在解决中国经济中的相关问题并实现相应的政策目标后,中国人民银行将“如期”退出这些结构性工具,其中大部分政策工具都有明确的结束时间。
有针对性的货币政策包括许多“再贷款计划”,中国人民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廉价资金,以便它们能够增加对中小企业和绿色技术项目的资金支持。
在2022年,这些政策工具的扩张推高了中国人民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国央行的扩表速度增幅创下六年来之最,而相比之下,全球主要央行都在或多或少的缩表,减少资产规模,中国央行和全球主要央行对比出完全不同的货币政策路径。
图:(左)美联储、欧洲央行、英国央行、日本央行资产规模合计,(右)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动态 来源:Bloomberg
中国人民银行的评论表明,虽然今年计划内的债务可能不会大幅度收缩,但对于资产负债表继续的扩张可能会放缓,也就是信贷增速不会像之前那么强,包括刘宇在内的广发证券分析师在一份报告中写道: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的缩减将是渐进、且持续性的,并不会一直维持宽松。
这种货币政策的转变可能已经正在发生,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中国央行结构性工具的增长从2022年的16%放缓至2023年第一季度的5%,截至2023年3月底,未偿还债务规模从2022年底的6.45万亿元人民币小幅上升至6.8万亿元人民币(9870 亿美元)左右。
图:中国人民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扩张,向银行放贷已成为推动货币增长的主要途径 来源:Bloomberg
这些数据显示了中国人民银行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扩表工具,而不是利用传统的刺激措施,例如中国人民银行的一年期政策性贷款仅仅为5.1万亿元人民币(传统的刺激措施),结构性工具的规模远远超过了这一规模,目前约占中国人民银行总资产的16%。
新兴市场经济学家 Adam Wolfe 的估计:早在2022年第四季度,中国央行结构性工具支持了总贷款净增长的三分之一,随着中国经济在疫情期间急剧放缓,它们对于维持去年停滞不前的信贷增长至关重要。但现在这种情况正在发生变化,在中国去年年底取消新冠疫情相关限制并迅速重新开放国家后,中国的企业借贷迅速恢复,从而刺激了消费,总体信贷扩张连续三个月超出市场预期。
随着中国经济的复苏,中国人民银行可能会减少对非常规政策措施的依赖,并将其重点转移到传统工具上,比如一年期政策性贷款或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今年3月份,中国央行出人意料地降低了存款准备金率,此举旨在让中国的商业银行有更多现金借给客户。
前中国人民银行顾问黄益平最近发表的一篇研究论文也对结构性工具在紧急时期之外的有效性提出了质疑,研究人员认为,一些货币政策工具对银行向小企业提供的贷款没有重大或持久的影响。
上周发表的论文称:“在金融危机或新冠疫情等困难时期,使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可能更合适,但现在中国经济已经度过这一困难时期。”
图:中国央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具体行业对标的利率、以及未偿还金额总数 来源:Bloomberg
现在中国央行许多的货币政策工具的创建是为了减轻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对中国物流、制造业、私营企业债券发行和住房项目交付等部门的损害,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今年早些时候发布的细目分类,这15个项目中有11个是自2021年底以来创建的。
这些计划下的大部分央行贷款利率仅仅只有1.75%,低于目前2.75%的一年期政策利率,中央政府还为部分贷款项目提供利息补贴。
对于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房地产来说,中国央行发声:对楼市我们“既管冷又管热”
4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召开新闻发布会,就2023年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有关情况答记者问。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表示,近一段时间随着前期稳经济大盘稳定,房地产政策效果持续显现。各方信心,加快恢复,房地产市场出现了积极变化,交易活跃性有所上升。多项指标与去年四季度相比,出现边际好转。
中国央行提出“既管冷又管热”,既支持房地产市场面临较大困难的城市,用足用好政策工具箱,又要求房价出现趋势性上涨苗头的城市,及时退出支持政策,恢复执行全国统一的首套房贷利率下限。
总的来看,在后疫情时代,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步企稳和部分宏观数据的超预期表现,中国央行接下来的货币政策导向是偏向收缩的,中国央行不希望走出过于宽松和过热的货币政策路径,稳定发展、掌握好货币的松紧节拍是中国央行接下来货币政策的基本逻辑。
本创作是本人在币海财经的原创内容,未经授权及禁止肆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