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区块链和加密货币的世界里,两极分化是永恒的存在。
所谓“旱的旱死”,如今在交易所领域也开始逐渐验证这句老话。
据统计,今年九月,全球区块链项目融资金额超1.5亿美元,22个项目中交易所就占了9个。
这组数据似乎很能代表交易所的排面,莫急,我们在看一组数据:
同样地,今年9月至今,一个多月内已有近10起小型加密货币交易所跑路或破产,不夸张地说,近乎一天跑一个:
9月2日,Bitker交易所宣布因资不抵债倒闭
9月29日,汇币网HB.top发布公告称,停止所有币种充值
9月30日,GGBTC交易所用户无法提现
10月1日,Kikcoin交易所宣布因资金链断裂,将于11月3日停服倒闭
10月12日,ctcoin交易所无故拉黑用户,提币不到账
…
看到这里,你是否还认为交易所处在春暖花海的岁月静好中?
事实上,大批中小型交易所正在集体灭亡,个中原因有以下几点。
1. “二八定律”:夹缝生存
交易所作为加密货币食物链的顶端,向来以门槛低、收益高吸引着大量资本涌入。
然而,人是认生的生物,最初做出名气的一线老牌交易所早就牢牢抓住了大波流量的心,关乎钱的事儿,你是选择知名度高且大家都在用的交易所,还是冒着可能被骗的风险投入一个不为人知的小交易所怀抱?
用户和流量是交易所生存的根基,在数字货币交易市场中,想要做到后来居上真的很难很难,放眼现在数一数二的大交易所,哪一个不是真金白银砸出来的,又有哪个不是经历了时间的磨练才堪堪站住了脚跟。
“二八定律”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三分之二的流量被前20家头部交易分割,剩下的那三分之一留给无数小交易所撕咬掠夺。
资本不断涌入,交易所的数量在不断增大,但用户流量却拓展缓慢,肉不够分的下场就是饿死。
2. 同质化严重,缺乏交易深度
除了币安、ok等一线交易所,多数交易所其实都抱着收割一波就跑的不良目的入场。
发币进行锁仓分红、无底线砸盘、以平台升级为借口突然关闭充币或者提币功能等等手段都是目前大多跑路方管用的伎俩。
如此下来,交易所同质化严重、缺乏交易深度,玩来玩去都是这一套,没个真正愿意开发技术和建设交易所生态的,用户也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你被割完我登场,毫无用户沉淀,更何谈市场深度。
正如某业内人士所说,“做交易主要看市场深度,市场深度不够就没人交易。短时间内大量交易所的出现,稀释了市场深度,导致每个小交易所的深度都不足。没有市场深度,就没有用户,没有用户,就更没有市场深度。小交易所由此进入恶性循环。”
3. 资金盘崛起,开启“生死竞速”
人在赚钱方面永远有无穷无尽的想法,老一套玩法玩多了,用户有了戒心,于是传销、资金盘型交易所开始肆虐。
关于资金盘,笔者已经懒得多费口舌,会崩盘会崩盘会崩盘,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资金盘异军突起,此类项目从前期策划到后期推广,已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甚至连项目的交易所系统、白皮书、宣传资料,甚至核心的发币环节,都可以交给第三方。
至于操盘手,人家只负责一台电脑,几部手机建几个社群引流开坑。
正因为资金盘交易所收益远超常规投资收益,加上常规交易所如履薄冰,大量交易所开始试水资金盘这个注定会在短期内灭亡的东西,因此项目创立之初就注定它们会跑路或破产。
4. 熊市火上浇油
中小交易所在以上几点原因的压迫下已经是勉强吊着一口气,近来数字货币的不景气更是加速了它们的倒闭。
牛市呢,交易所还能赚点上币费。而熊市来了,害怕破发的项目方有的连交易所都不敢上。
挣不到饭钱的交易所们只好靠着本金艰难度日,等到吃完米缸的最后一粒米,就只好饿死咯。
这么看,是否大多交易所无法被拯救?未必。
1. 战略和经营双管齐下
类似一度要黄了的Bithumb交易所,被出售给新加坡财团BK Global Consortium后,迅速转危为安,这就是一种战略自救。
此外,二三线交易所们不必死盯着一线交易所嘴巴里的肉,专注于某一细分市场的垂直用户,尽力满足他们的需求,也未尝不是条出路。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只要你做得好,总有人爱。
2. 流量结构悄然改变
BiUP交易所创始人刘勇指出,今年币圈的流量结构已经开始发生变化,交易所之间的竞争也逐渐从正面竞争转向了对新流量端的争夺。
他说:“钱包、社群、行情软件、自媒体等每一个都带有大量的流量,比如MyTokey、币牛牛、金色财经、币世界以及各种社群等,这些新的流量端之前缺乏直接变现的手段和盈利模式,而承担了数字货币交易功能的交易所是最优的合作伙伴。”
新兴流量意味着新商机,新商机必然带出新市场。
人人都忧心交易所倒闭潮,殊不知,中国有句老话:置死地而后生。
就连以太坊,曾经很多人以为它要完,结果从2.0到日前透露风声的以太坊期货合约,这个老牌公链又活过来了。
行业格局并未尘埃落定,交易所或其他如何突围自救,杀出一条向阳大道,我们且静候。
点击关注币海启行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