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指数 3342.01 -0.24%
|
深证成指 10365.73 -1.40%
|
恒生指数 22849.81 -1.52%
|
纳斯达克 15587.79 -5.82%
|
日经225指数 33780.58 -2.75%
|
陆一夫 站内编辑
3566 文章
5379411 阅读
首页  >  要闻 >  鲁克有约 >  正文
申请成为签约作者 >
付鹏:能源价格仍有上行空间,取决于减碳节奏,警惕类滞胀风险
2021年10月22日 07:42    本文来自 全球经济11问
收藏  

近期,在石油、天然气的价格“涨疯”的趋势下,“能源危机”的说法喧嚣尘上。

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感知颇深的或许是上了新闻头条的各地限电。但事实上,这一问题并不只是发生在中国。印度、英国、欧洲、日本、韩国等最近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甚至更严重。

而更值得关注的是,近期能源市场的动荡影响的绝不只是能源本身和大宗商品市场而已,而是牵动到增长、通胀、甚至政策走向的方方面面。可以说,近期各类经济形势的变化都很难绕开这个因素。

21.png

注:东北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付鹏

那么,“能源危机”,是真的来了吗?怪谁?怎么办?东北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付鹏做客本期《全球经济11问》,分享他对这次“能源危机”的理解与看法。

1、近期,天然气、电价、石油价格一路高歌猛进,“能源危机”的说法喧嚣尘上。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全球性的能源短缺?

全球性的能源短缺的原因是多样性、地域性的,也因品种而异。国内市场中价格变动最大的当属煤炭,煤炭的短缺也影响了电力的生产使用。煤炭的短缺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国外疫情导致清关进口速度无法提升,叠加地缘政治因素,导致煤炭进口量有所减少;二是国内传统能源向新能源切换过程中,对于减碳减排的步伐未能合理科学的安排,致使国内自产煤炭的减少。二者因素共同作用造成了煤炭供给的不足,发电企业因采购成本增加供电不足,出现缺电少电、限电限产等现象。

天然气是欧洲依赖程度较高的的传统能源,但天然气的供给因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的加工厂大火,以及欧洲部分国家对于传统化石能源的大幅摒弃,大幅增加了用气需求,导致天然气价格飙升。石油供给弹性大于煤炭和天然气,但OPEC+维持计划产量,可煤炭、天然气的缩减促成了对石油的替代效应,石油价格因而上涨。总体来说,本轮全球性的能源短缺是由疫情之后的供给减少、生产活动的复苏叠加全球减碳步伐对传统能源替代步伐过快导致的阵痛。

2、这是一场短期的资源错配,还是能源危机真的来了?

本轮传统能源资源的短缺,最初的本质是因疫情延误的上游开采和生产,与财政支撑的下游消费之间错配产生的矛盾。尽管疫情变种多样,为生产和经济恢复蒙上了阴影,然而中长期看,供给错配会因生产恢复而缓解。

但在全球减碳和绿色能源替代的浪潮下,以美国民主党、欧洲为首的国家和经济体对传统化石能源的声讨越来越多,为了快速达到碳达峰目标,人为地制造了这场“能源危机”,新能源无法完成大比例的对传统能源的替代。当下传统能源产能仍可逐步恢复,若需要缓解“能源危机”,需要各个经济体合理地踩着碳中和的步伐,完成清洁能源对化石能源的取代。

3、能源价格还有多大的上涨空间?何时才能缓解?

能源价格的上行空间取决于疫情的严重情况以及各个国家和经济体对待减碳的态度。过去一年,因为疫情压制了全球的工业生产,全球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紧缩,而眼下各国迫切要复工复产,但这种相对短缺会在市场的动态平衡之下自发调整。

相对来说,能源价格的上涨空间更加取决于各国决策者对于减碳排放的进度安排。当前的全球能源结构依然主要依靠传统能源,能源紧缺已经影响了经济复苏和生产修复,外加今年秋冬季节取暖需求的到来,能源价格依然有上行空间。由此看来,各国在今年11月到来的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的表态额外关键,若迫于经济和民生压力,各国放缓激进的减碳节奏,能源价格上涨空间将被压缩。

4、能源短缺对全球通胀有多大的上推力量?有观点称能源危机可能导致全球类滞胀,您怎么看?

最初的资源品价格上升将利润集中在了上游原材料企业,但能源的短缺终将通过产业向中下游传递,进而推升全球通胀。在当下,过久的能源短缺将提高全球类滞胀风险,一方面清洁能源未能代替传统能源成为工业能源的主要来源,资源短缺将拖累工业生产,迫使经济增速下降;另一方面由于传统能源依然渗透在全球工业生产的各方各面,能源价格的持续上涨推高了全球通胀压力。若政策不予以协调和调整,发生类滞胀的可能性将越来越高。

5、能源商品价格急升,会对主要央行货币政策正常化造成何种影响?

随着各类能源的短缺和价格的持续性上涨,包括美联储在内的各国央行都在逐渐调整通胀为短期冲击的判断。美国8月PCE物价指数同比增长4.3%,核心PCE物价指数同比增长3.6%,双双创下了3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通胀的提高也加速了美联储缩减购债的预期,或许美联储taper步伐将快于市场预期。

而中国在这种条件下降准施行宽松货币政策的可能性下降,一方面货币政策对于解决能源供给问题无益,另一方面不利于通胀的消退,中国央行大概率在这一轮中按兵不动。

6、油价节节攀升,WTI原油价格冲破每桶80美元,为什么OPEC+会议依然决定不增产?

部分产油国暴露出投资不足和维护问题,但这并非产油地区不增产的主因。目前全球原油市场处于紧平衡状态,煤炭和天然气价格的上涨增加了石油产品发电的额外需求,促使油价跟随上行。与煤炭和天然气不同,原油供给相对煤炭和天然气来说弹性相对较大,产量可在短期内快速增长,但OPEC+依然未在近期进一步增产。

影响OPEC+不增产的主因有两点,第一,产油国依然对疫情的爆发和需求的真实复苏存在疑虑,未来需求放缓将极大打击油价;第二,由天然气和煤炭短缺造成的石油额外需求推高了原油价格,对于石油生产企业来说将有利可图,也利于产油国的财政营收及出口,OPEC+或许不会大幅放开原油供给。但过于高企的油价将迫使美国政治力量干预,油价未来将处于不断寻找平衡点的状态。

7、持续攀升的原油价格对各国工业生产、居民生活将产生哪些影响?

原油被称为“工业血液”,原油价格攀升不利于各国工业生产,一方面成本的提高、限电供应将抑制生产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涨价将通过必需品向下游传导,提高通胀水平。就具体居民生活来说,除了消费购买力收到削减以外,其用电、用能成本也在增加,面对秋冬季节采暖需求激增,成本进一步提高。中国正逐步加大煤炭供应,控制上游企业向下游传导涨价的链条,平抑资源品价格上涨对民生的影响。

8、天然气和动力煤价格翻倍,发电企业如何转嫁成本?

煤炭价格大涨,发电企业通过实施市场化电价、减少电力供应、施行错峰用电等方式调节市场需求。但电价涨价幅度远小于能源价格增幅,通过涨价转嫁成本不现实。尽管煤炭价格翻倍,但市场库存和供给依然不足,出现“有价无市”状况,发电企业通过拉闸限电来应对削减的电力供应。未来或将出现“电税”,即电力在长距离运输后,用电大省向发电大省缴纳资金,通过需求端的惩罚成本转移给供给端的补贴,让供给端加大投资意愿,实现发电企业的成本转嫁。

9、有观点认为,各国减碳目标加剧了能源短缺。您怎么看?

从传统能源向新能源过度是大势所趋,但不合理的减碳目标无异于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新能源的替代应是长期规划,但以美国民主党、欧洲地区为首的部分国家和经济体,为了减碳的政治目标不计后果地削减高碳排放传统能源,遏制了煤炭和石油的产出和投放。

然而疫情时估算的能源供需平衡表在经济恢复的当下已处于紧平衡状态,遇上极端天气和冬季来临造成耗能增加或预期收紧,以及俄罗斯天然气企业火灾等供应削减的进一步冲击,加剧了能源的短缺。目前,在传统能源的能耗转化上已达到极高水平,而欧洲部分国家作为新能源的先行者,意图通过新能源技术向后来者征收“新能源技术税”,却忽略了目前全球能源的基本格局,让能源刚需捉襟见肘。

10、全球能源危机下,中国该警惕什么?

在这轮全球能源危机中,中国应该警惕双碳政策在地方执行层面的操之过急,防范运动式减碳和减碳动作的“一刀切”,应根据本地自身的产业结构和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符合自身条件的减碳措施。在推进减碳工作中,做好全国统筹一盘棋,活用中国碳交易市场,不能让一方的减碳行为由另一方来买单。建立碳指标的区域协调分配及补偿机制,由需求方支付对价补贴上游供应,以“电税”形式为向非化石能源转型和发展买单。

另一方面,应警惕能源短缺导致的通胀,中国能源品多依赖进口,防止石油、天然气等能源涨价向国内中下游传导,继续利用期现货市场稳定预期,适时动用储备平抑市场价格情绪。

11、要化解此次能源危机,核心是要解决什么?由此产生哪些投资机会?

在这轮能源短缺导致的“能源危机”中,核心是要解决供给的释放和科学、实事求是的减碳节奏问题。减碳不能急功近利,将十年、四十年的长期目标压缩在短期完成;同时新能源替代旧能源也有一个技术升级、逐步替代的过程。在这个阶段,新能源产业链具有长期景气度,新能源的运营商和新能源发电占比高的发电企业相对占优,而储能等技术进步或将带来新一轮新能源技术革命。

声明: 本文由入驻币海编者上传,观点仅代表编者本人,不代表币海财经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请自行判断。
延伸阅读
欧盟困局:摆脱俄罗斯廉价能源的代价与挑战
   币海独步者        2025/01/22 07:32
若巴以冲突失控加剧 安永称油价将飙升至150美元
   流动的沙        2023/10/24 03:55
替代方案难以填补供需缺口 油价将升至150美元
   币海独步者        2022/09/14 08:17
美银警告:供应链危机将进入最严重阶段
   以太坊信徒        2021/09/24 06:49
大崩盘迫在眉睫
   陆一夫        2021/07/22 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