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央行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降准降息,而美联储继缩减购债后加息窗口也渐行渐近,世界两大经济体的货币政策正在向相反方向移动。
中国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的窗口是否会越来越小,甚至随着美国加息及中美利差收窄而一季度之后关闭?包括中国央行前政策顾问在内的多位专家在接受彭博采访时表示,中国货币政策将“以我为主”。
这意味着如果经济前景进一步恶化,中国不会因顾虑美国加息、中美利差收窄、资本外流而不敢采取必要的宽松行动,受访专家表示,作为仍有望保持5%增速的规模达18万亿美元的大经济体,中国有望继续吸引全球投资者。
“中国的宽松窗口肯定远超过3-6个月,”北京大学教授、前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黄益平在采访中指出,中国经济规模比较大、增长速度较快、基本面比较健康、经常账户顺差很高,人民币汇率也没有出现高估,这意味着本次美联储加息周期对中国的影响不会像上次那么大。
2015年,中国在美国加息周期采取降准降息的货币政策,人民币出现了较大的贬值并承受了相当规模的资本外流压力,外汇储备规模缩水约1万亿美元,黄益平补充道,当前中国资本项目没有完全开放,必要时可以在现有的框架下增加抑制资金流动的措施。
1、独立决策
“中美利差的缩小不足以影响中国货币的政策方向,”同样担任过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的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余永定在采访中说,一方面不会令中国出现巨大的资本外流,另外资本管制和汇率灵活性可以抵消资本流动对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影响,中美货币政策周期由基本同步变成不同步,意味着中国应该更早实现稳增长的政策,“我不认为中国货币政策存在窗口期问题,中国完全可以独立决定货币政策的松紧和执行时期。”
美联储官员在1月会议上得出的结论是应该尽快加息并警惕持续的高通胀,市场猜测美联储可能在3月加息50基点,今年累计加息150个基点。而中国央行在去年12月降准、今年1月下调政策利率,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也相应下调,市场普遍预期今年中国将进一步宽松。
中美货币政策背道而驰的背景下,中美十年期国债利差近期一度收敛至约70个基点,创2019年4月以来新低;不过本周随着中国国债收益率反弹,利差也重新回到80个基点附近。
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原司长管涛认为,考虑到中国当前基础国际收支顺差规模较大,美联储紧缩导致外资流入减少、贸易顺差缩小有利于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对中国不是坏事,“如果一定要说窗口期,那今年对中国而言应该是在外需回落的拐点之前,内需能不能起来,这是中国稳增长的窗口期。”
2、影响节奏
中国央行有底气独立于美联储决定货币政策,并不意味着忽视美元加息周期的影响,事实上,中国央行去年以来的官员讲话及政策报告中都开始强调“防范外部冲击”和“促进内外平衡”。
黄益平认为,美联储加息肯定会对中国的货币政策构成约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宽松的空间。
法国巴黎银行中国经济学家Jacqueline Rong等也认为,中国央行会关注美联储的行动以及相关的市场反应,如果有重大市场错位导致全球避险和负面影响溢出到国内市场,中国央行可能像2020年3月那样暂停宽松计划,“美联储的政策不会改变中国央行货币政策方向,但可能会影响其节奏。”
历史上中国与美国货币政策有多次不同步:2014-2016年,美联储逐渐进入紧缩周期,而中国央行多次降息降准,期间人民币汇率也从2014年6.11附近贬值至2016年底的约6.96,跌幅超过10%;2018-2019年,美联储也曾连续加息,中国央行当时多次降准,叠加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人民币从6.24附近一度跌破7元大关,跌幅亦超过10%,但外储规模和跨境资本流动基本稳定。
3、避险属性
尽管去年底以来美国通胀高企不断推高对美联储紧缩强度的预期,但是从中国资产的表现来看,外资仍然在大量买入中国的股票和债券,外商直接投资也保持高位。
彭博数据显示,1月外资净买入中国国债657亿元人民币,直接投资项下跨境资金净流入114亿美元,叠加大额贸易顺差的影响,尽管美元指数在1月上涨0.91%攀升至96上方,人民币依然维持强势,兑美元目前在2018年4月以来的高点附近,衡量人民币兑一篮子货币的CFETS汇率指数在2015年以来的高位103附近。
“中国的货币、资产开始在国际市场上发挥一定程度的避险产品的功能,这和中国市场金融稳定是有关系的。”黄益平表示,在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的时候,投资者会增加购买美元资产,尤其是美国国债,不过现在中国资产也开始发挥一定的作用,去年年底以来中国政策稳增长决心很大,也赢得了市场的信任。
黄益平指出,如果海外投资者对中国经济有信心,还是会增加对中国的投资;国内投资者也会减少对海外的投资,所以跨境资金流动是一般均衡的结果,人民币汇率会怎样变动,归根到底要看想买美元的人多,还是想买人民币的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