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外汇 >  美联储决议前瞻:保持中性立场 缩减信号或在1-2个月内释放
美联储决议前瞻:保持中性立场 缩减信号或在1-2个月内释放
 杜牧白    本文来自 财联社
2021年07月28日 08:56
  收藏
   

北京时间周四凌晨2:00,美联储FOMC将公布利率决议及政策声明,随后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将召开新闻发布会。本次会议不会发布经济预测。

在经历了偏鹰的6月决议后,对于7月的这次决议,各大机构大多数预计,美联储在利率政策和购债规模上都将按兵不动,并且总体保持语气中性。关于未来收紧货币政策的强烈信号,美联储更可能会在8月的杰克逊霍尔年会或9月的下次FOMC会议上放出。同时,如果美联储在本次会议上出现任何暗示缩减购债的信号,都将推高美元和美债收益率,并打击美股。

收紧政策已是大势所趋

在6月的利率决议会议中,美联储总体立场被市场解读为偏鹰。美联储将2021年GDP增速预期从6.5%上调至7%,将今年PCE物价指数增速预期从2.4%上调至3.4%。

同时,在6月公布的点阵图显示,共有7名FOMC成员预计将会在2022年加息,而预期2023年加息的委员达到13名。这意味着超过半数的FOMC委员给出了提前加息的预期,中位数预测显示美联储在2023年底前利率将上升至0.6%。

美联储的立场转向,可能很大程度上受到通胀升温的影响。在美国一年多来的大放水举措下,美国通胀升温似乎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尽管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口头上仍坚持称通胀升温仅仅是暂时的。

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6月CPI同比增长5.4%,创下2008年8月以来新高;核心CPI同比上涨4.5%,创下1991年以来新高。

此外,美国5月核心PCE录得3.4%,这已经是近三十年来的最高水平。而美国6月核心PCE将在本周五公布,市场预计可能继续刷新新高,升至3.7%。

这意味着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缩减购债规模可能已经是必然方向,但具体会在何时缩减、何时释放信号仍有待讨论。以下是各大投行对于此次会议的简要预期。

瑞银:美联储可能评估美国是否正步入缩减购债的轨道

瑞银预计,美联储本周不会释放重大信息。

他们同时指出,鲍威尔7月中旬在国会作证时,再次强调“距离缩减购债规模还有一定距离”,这可能暗示,美联储可能会在本次会议上评估美国经济是否正步入“缩减购债规模”的轨道。

瑞银补充称,此次会议在期权市场的隐含定价大致与过去12次会议一致,预计会议对标普500指数的影响波动幅度大致在+/-0.9%之间。

高盛:预计下次会议会释放更多信号

高盛预计,相比于本次会议,预计美联储更可能在下次会议上释放更多信息。

到目前为止,鲍威尔始终坚称通胀是暂时的。高盛表示,在本次会议上,他们将重点关注美联储对通胀前景的评论。

高盛还特别提到,美联储官员曾表示,他们将会“提前很多(well in advance)”发出信号,暗示将要收紧政策(Tapering)。而根据历史先例表明,美联储所指的“提前很多”一般是指在正式宣布政策前的两次会议上会发出暗示。

而这与高盛的预期相符,即美联储可能会在9月发出第一次暗示、11月发出第二次暗示,然后在12月正式宣布缩减购债规模。

此外,早在5、6月份,人们就一直在讨论,鲍威尔可能会在8月份杰克逊霍尔研讨会上释放有关缩减购债规模的暗示,而在近期随着杰克逊霍尔年会的临近,这样的猜测可能会卷土重来。

花旗:预计美联储将基本保持中立

花旗预计,美联储将在7月的决议会议上基本保持中立。一方面,美联储可能会承认将出现新一波新冠疫情,但另一方面,美联储仍会对美国经济前景保持乐观,并警惕通胀上行风险。

花旗预计,美联储可能就缩减购债进行详细讨论,并可能就缩减购债的性质和政策顺序做出一些决定,但不会披露全部细节或时间。

花旗补充称:"我们仍看好整体风险情绪,但认为在上周市场快速企稳后,市场仍有继续波动的空间。"

三菱东京日联:FOMC可能会暗示支持逐步Taper

三菱东京日联表示,总而言之,FOMC会议可能会表露出支持逐步缩减购债规模的观点。自6月FOMC会议以来,从短期收益率曲线表现来看,市场对于美联储收紧政策的预期最近发生了一些逆转,但三菱东京日联认为,这次会议不会进一步推动这种逆转趋势。

同时,美国长期债券收益率已出现明显逆转,并跌至不符合整体基本面的极端低位。预计未来收益率可能会走高。

三菱日联金融集团认为,假设FOMC会议结束后,缩减量化宽松的步伐仍在继续,美元应该会继续受到支撑。补充称:“随着头寸调整变得更加平衡,基于我们对FOMC会议的假设,我们预计美元在目前阶段的涨幅将更加温和和有限。”

编辑: 杜牧白
更多财经请关注 WX: Chaocaijing123456
币海财经: 全球财讯门儿清 https://www.bihai123.com/
声明: 本文由入驻币海编者上传,观点仅代表编者本人,不代表币海财经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请自行判断。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