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美国研究公司Rhodium Group的报告,去年中国企业在东南亚10个国家(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ASEAN)用于新建制造厂的总投资额为100亿美元。
虽然这个数字比2023年的120亿美元有所下降,但仍然表明中国在东南亚的投资非常庞大。这个情况也突显了美国试图限制中国或把中国制造的商品排除在全球供应链之外的难度。
换句话说,中国的投资在这些国家可能比官方数据所显示的还要多,而这让美国很难真正把中国经济“框住”。
2023年,Rhodium的数据显示中国在东南亚的投资金额约为官方数据的两倍。根据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秘书处的官方数据,2023年从中国流入制造业的资金大约只有60亿美元。而来自香港和新加坡的投资分别达到了70亿美元和近70亿美元。
不过,官方数据没有显示这些资金的具体来源,但可以推测大部分来自香港的资金其实是通过香港的中国大陆企业投资的。Rhodium的数据库追踪了公开的交易信息,可以帮助识别这些通过香港、新加坡等金融中心进行的投资,这些地方往往能掩盖资金真正的投资方。因此,实际的投资金额可能比官方数据显示的还要多。
近年来,中国与东南亚的经济联系迅速增长,部分原因是自由贸易协议的签署以及为了避开美国针对中国的关税,推动了中国公司和其他跨国公司向东南亚国家(ASEAN)进行更多的贸易和投资。
根据Rhodium报告,越南是去年从中国获得制造业投资最多的国家,其次是印度尼西亚,两个国家的中国制造业投资项目金额大约都在30亿美元左右。
Rhodium的分析师Armand Meyer和Agatha Kratz写道:“自2017年美国对中国征收关税以来,这成为中国公司在东南亚进行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FDI)的主要推动力之一。”他们补充说,美国通过东南亚出口中心实现的进口多元化,很多都得到了中国企业的支持。此外,中国企业和其他跨国公司通常会一起迁移到东南亚。
分析师表示,随着美国继续加征更高的关税,更多中国公司可能会选择将生产转移到其他地方,尤其是东南亚地区。这是因为美国的高关税迫使中国公司寻找新的供应链基地。
他们还提到,美国对中国商品和其他国家商品的关税差异,以及美国是否强力限制中国在该地区的供应链角色,将会影响中国公司未来的投资决策和发展方向。简单来说,如果美国继续加大对中国商品的关税,可能会促使更多中国公司将生产迁移到其他国家,从而影响这些地区的投资前景。
中国的投资推动了美国与东南亚地区的贸易逆差增长。比如,美国与越南的贸易赤字在2024年就接近1240亿美元,是美国与其他国家最大的一项贸易逆差。
这种大额的贸易赤字促使特朗普总统对越南、柬埔寨、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国家加征了惩罚性关税。但特朗普后来又出乎意料地暂停了大部分关税,给这几个月的贸易谈判留出空间,以便各方能够进行协商。
美国官员正在准备施压其他国家,要求它们减少与中国的贸易。中国则回应说,警告这些国家不要达成损害中国利益的协议,并威胁要采取“对等反制措施”。这给东南亚国家(Asean成员国)以及其他同时依赖中国和美国贸易的国家带来了压力,因为它们的经济增长依赖于这两个大国的贸易往来。
与此同时,越南表示将打击虚假的原产地规则,特别是那些将中国商品伪装成越南商品的行为。美国特朗普政府此前一直担心,中国的商品通过越南进入美国市场,以绕过关税,越南的新措施被认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重要步骤。
即使美国要求减少来自中国的商品,实际上那些在越南合法生产、但使用中国零部件或者由中国公司制造的产品,不会受到影响——只要这些产品在越南的制造过程中增加了足够的价值。
中国公司在东南亚的生产快速增长,这使得美国要求“去中国化”变得更加难以执行。过去几年,美国也多次尝试阻止中国的太阳能板行业低价冲击美国生产商。
例如,12年前美国对进口中国太阳能产品加征关税后,制造商开始在没有关税影响的国家设立工厂。美国在2022年发现,一些来自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和越南的太阳能板,使用了中国生产的硅片,这违反了美国的关税规定。
美国最近对来自四个东南亚国家的太阳能进口加征了高达3521%的关税,这对美国国内的制造商是个胜利。但是,另一方面,中国公司已经在那些不受这些关税影响的国家(比如印度尼西亚)进行了大量投资。据BloombergNEF的数据显示,印度尼西亚的太阳能制造能力预计到今年中期将达到超过20吉瓦,而2022年底只有1吉瓦。
印度尼西亚是2022至2024年间接受中国投资最多的可再生能源设备生产国之一,Rhodium的数据也支持这一点。
报告的作者之一Meyer在邮件中提到,美国最近的措施,尤其是对东南亚太阳能板的关税,反映了美国希望加强供应链监管的更广泛趋势,类似于美国对墨西哥汽车行业的监管措施。然而,目前仍不清楚特朗普政府具体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