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央行的货币政策正经历重大转变。尽管美联储的降息计划受到美国高通胀的影响,但其他央行仍在积极探索降息的可能性。他们担心持续的消费者价格压力,因此在考虑降息时更加谨慎。
据彭博社的季度指南显示,全球23家顶级央行中,仅有日本央行在未来18个月内没有降息计划,而其他央行则在考虑降息或已经实施了降息措施。
在欧洲,瑞士央行已经降息两次,而欧洲央行只降息一次;英国央行尚未采取行动,而挪威的政策制定者则表示他们不太可能在2025年前降息。尽管如此,全球降息政策仍可能面临挑战。
随着下半年的到来,全球大部分地区的货币政策似乎正在朝着宽松的方向发展。各国央行需要在维持经济增长和控制通胀之间找到平衡,同时应对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
美联储
根据6月份发布的预测中值,美联储官员预计今年将降息一次,所有人都在关注此次降息是否会发生在第三季度、年底,或者甚至更晚。
在2024年初的数据引发人们对降低通胀进程停滞的担忧之后,政策制定者一直对开始放松政策的时机持谨慎态度。但一些美联储官员强调,近期数据表明压力正在再次减弱。衡量消费者价格潜在增长的关键指标 5 月份连续第二个月放缓。
不过,一些官员表示,重要的是不要过分强调一些令人鼓舞的通胀数据。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强调,决策者将依赖一系列数据,包括劳动力市场和价格数据,以决定何时降低利率。
欧洲央行
欧洲央行在6月份进行了连续加息之后的首次降息,但目前并不急于采取更多行动。根据欧央行行长拉加德公布的最新季度预测,通胀虽然仍在逐步回落,但要到2025年底才能持续达到2%的目标。
工资增长(特别是服务业的工资增长)导致消费者价格上涨,官员们担心货币政策放松过快。7月份下次会议上降息的可能性几乎被排除,这意味着9月将是下一次降息的机会。
日本银行
日本央行本季度的亮点最早可能出现在7月份。日本央行行长植田和男将在本月会议上公布一项减少债券购买的量化紧缩计划。不排除同时加息的可能性。
货币问题可能会继续使日本央行的工作变得更加复杂。日元贬值已经通过抬高进口成本给家庭和小企业带来压力,这也是日本经济在过去三个季度两次萎缩的原因之一。
日本财务省在4月底和5月初进行了史上最大规模的干预以支持日元。越来越多的市场观点认为,日本央行迟早会采取行动支撑日元。
英国央行
英国央行在6月20日的货币政策委员会会议上提出了8月份降息的可能性。尽管委员会投票决定将利率维持在5.25%不变,但九名委员中有两名希望立即降息四分之一个百分点,而对于至少另外三名委员来说,这一决定是“经过权衡的”,这将使鸽派占据多数。
6月份的决策因7月4日英国大选而变得复杂,当时各党派竞选活动如火如荼。尽管货币政策委员会表示,那次投票“与决策无关”,但时机并不方便。
经济学家认为,降低利率的主要障碍仍然是服务价格和工资增长的僵化,英国央行正在用这两个指标来衡量潜在压力。通胀率已回到2%的目标水平,但央行预计通胀率将在年底前再次上升。
英国央行预计第二季度经济增长率为0.5%,高于第一季度的0.7%。鉴于英国经济不断走强,不太可能推迟降息决定,因为官员们认为,即使在宽松周期开始后,政策仍将处于“限制性”区间。
瑞士央行
瑞士央行已于3月份先行降息,领先于欧元区其他央行。该国通胀率仅为1.4%,低于许多其他地区,并且预计今年还将进一步下降,因此官员采取行动时遇到的障碍比其他地方要少。
瑞士央行每季度只发布一次政策决定。6月份,央行官员再次下调借贷成本,而现在决策者面临的问题是,他们是否会在9月份延长宽松周期,还是再等一段时间。
在此背景下,央行即将迎来换届。副行长马丁·施莱格尔将于10月接替托马斯·乔丹出任央行行长。由于他的职业生涯一直与现任行长密切合作,观察人士认为他不太可能在货币政策方面做出重大改变。
俄罗斯央行
俄罗斯央行似乎准备在第三季度开始时提高其基准利率,今年迄今为止该利率一直维持在16%。
尽管分析师此前预计货币宽松政策将在下半年开始,但5月份通胀率加速上升至8.3%是央行目标的两倍多,这将迫使政策制定者重新考虑。
俄罗斯央行行长纳比乌琳娜6月份警告称,如果通胀压力没有开始缓解,7月份的利率会议上可能会“大幅”加息。俄乌冲突的继续导致经济过热并引发通胀,持续的劳动力短缺加剧了薪资竞争,政府支出也不断增加。
印度央行
印度央行于6月暂停了第八次连续评估,等待通胀进一步缓解。但六人货币政策委员会中有两名利率制定者投票支持降息和改变立场,表明正在更积极地讨论转向。
印度央行行长沙克提坎塔·达斯曾表示,当印度央行确信通胀率(目前正放缓但速度不够快)将长期稳定在4%的目标水平时,可能会考虑改变政策。在6月18日的一次活动中,他表示,现在考虑改变政策“为时过早”,并主张避免“任何形式的冒险主义”。
这可能意味着利率从四年来的最高点6.5%开始下降需要更长的时间。7月份的预算将是衡量印度总理莫迪是否在推行宽松的财政政策来赢得支持的关键。这可能会给印度央行带来压力,迫使其放松货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