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酝酿已久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终于正式签署。
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以新加坡、泰国、越南为代表的东盟国家,15国正式缔结成覆盖亚太地区的全球最大自贸区。
这一自贸区,涉及15个国家。不考虑最后关头退出的印度,这15个国家合计接近22亿人口、25.6万亿美元的GDP、10.4万亿美元的外贸总额,占全球的三成左右,分量可想而知。
含金量同样毋庸置疑。据商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RCEP在货物贸易方面,整个开放水平达到90%以上。
“一般来说,高水平的自贸协定达到95%以上,水平稍微低的在80%以上。RCEP货物贸易达到90%以上,比WTO各国的开放水平要高得多”。
这可以视为WTO的区域升级版。
作为全球最大自贸区,能达成这一目标可谓来之不易。RCEP早在2012年就已正式启动谈判,如今延宕了8年之久。
过去8年来,每一次谈判,都会遭遇各种利益的阻扰。
这一次,恰逢美国大选争端余波未了、欧美大流行疫情仍未出现实质性缓解、国际焦点有所转移的真空期,可以说是极为难得的机会。
毕竟,最近八年多,国际环境日益复杂化。全球贸易争端加剧、地缘政治冲突不断、逆全球化潮流加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盛行……在重重阻碍面前,RCEP能够尘埃落定,实属不易。
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背景下,无异于为全球化扳回重要一局。
仅一个DCEP还不够
对于中国来说,这是继2001年加入WTO之后又一次巨大的跨越。
过去20年来,中国经济的腾飞,与WTO不无关系。
加入WTO,为中国带来难得的全球化战略机遇期,不仅为外贸经济的崛起奠定基础,让一众沿海城市得以脱颖而出,更让中国顺势成为“世界工厂”、坐稳全球最大货物贸易国、带动制造大国的崛起。
如今,全球化遭遇逆流,WTO能够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局限。
在这种背景下,RCEP这一亚太地区最大自贸区的出炉,无疑给了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当头一棒,成为全球化的重要象征。
就现实而言,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第一外贸大国和第二大对外投资国,亚太自贸区的落地,无疑将会进一步刺激中国的出口。
当然,也会带动中国对资源品、制造业原材料等相关领域的进口水平,同时还能为中国企业的对外“出海”投资和转移落后产能提供更大的市场空间,为实现“双循环”的战略布局提供支撑。
更关键的是,RCEP抢先尘埃落定,为中国应对美国主导的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提供抗衡力量。
TPP由美国主导,最早于2015年正式启动,覆盖美国、日本、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和墨西哥等12个国家,中国被排除在外。
后来,特朗普走马上任之后,开启了“大退群”,试图以双边关系取代之前的多边关系,弃全球化而不顾。
特朗普向诸多国家开启声势浩大的贸易战,TPP只能无疾而终,最终退化成了徒有形式的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
如今,美国选情即将明朗。一旦拜登走马上任,美国重新组群的可能性前所未有之高,TPP再次席卷重来也并非不可能。
未来,美国主导的TPP中很难有中国的位置,而要与之抗衡,仅有一个RCEP可能还不够,中日韩自贸区、中欧自贸区亟待取得突破。
中日韩自贸区还有多远?
早在2002年,中日韩自贸区就已形成构想,虽然三方意愿都很充分,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乐见其成,但迄今先后进行了十六轮谈判,仍未能落地。
熟悉国际局势的人都知道,每一次在即将签约之际,总会发生一些国际争端,让这一协议被迫暂停。从钓鱼岛事件到萨德事件再到日韩贸易战,总有各种利益阻扰三方协议的落定。
这一次,RCEP的签订,虽然在亚太自贸区的框架之下,中日韩自贸区取得了关键性的进展。
但RCEP远远替代不了中日韩自贸区,毕竟RCEP涉及多达15个国家,有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也有文莱这样的小国,有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也有柬埔寨这样的穷国,必然存在各种妥协和让步。
中日韩自贸区则不同,大国之间的自贸区更具现实意义。
中国是日本和韩国的最大贸易国,日韩分别是中国的第二大、第三大贸易伙伴,也是第一大和第二大投资来源国,三国贸易往来频密。
同时,日本拥有相对丰厚的资本和尖端科技,韩国是新兴工业化国家,在半导体领域占有优势,而中国则是制造大国,三国经济产业存在互补空间,产业链高度融合,打造自贸区可以实现多方共赢。
同时,中日韩三国,分别是世界第二大、第三大、第十一大经济体,GDP合计超过21万亿美元,占世界20%以上。三国对外贸易额超过7万亿美元,占全球贸易额的20%。
一旦形成中日韩自贸区,就多了与世界其他大国进行谈判博弈的资本,其意义无可估量。
退一步讲,即使这些宏大的目标不能迅速实现,至少在短期将助力中国的区域平衡发展。
中日韩自贸区一旦签订,山东、辽宁等地将是最大受益者,这对经济增长陷入困境的北方地区可谓一剂强心针。
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