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央行数字货币试点工作的逐步推进,公众对其都抱有很高的期望。尤其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方面,认为央行数字货币是权力在数学上的映射,谁能率先推出央行数字货币,谁就能撼动美元霸权。
此外,受国际局势紧张的影响,公众对 SWIFT 的潜在制裁威胁也有很大的疑虑,为此希望借助 DCEP 摆脱对 SWIFT 的依赖。这其中涉及一个重要问题,即如何理性、准确地认识央行数字货币与人民币国际化。
DCEP 与跨境支付
目前,市场上对央行数字货币的最大期待在于 DCEP 在跨境支付领域的应用,并以此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数字货币在跨境支付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首先,目前的跨境支付存在周期长、费用高、效率低等问题,比如当前的一笔电汇通常需要2-5个工作日到账,在手续费上通常收取汇款金额千分之一的手续费,外加150元的电讯费;而基于数字货币的跨境支付不仅可以提高跨境转账的速度,而且降低汇款的手续费(在不考虑监管的情况下)。
其次,目前央行数字货币采用松耦合账户设计,因此用户在使用央行数字货币时不需要绑定银行账户即可进行转账支付,这对海外处于贫困偏远地区的民众,以及缺少传统金融基础设施(银行)的本国民众具有很高的吸引力。
基于以上优势,如果海外民众均采用 DCEP 进行跨境汇款或交易支付,将提高人民币在贸易结算领域中的使用量。
但也应当认识到 DCEP 定位在 M0,其主要面向小额零售场景,并且根据账户类别在支付时具有金额和时间上的限制。在当前日益发达的国际贸易中,采用 M0 实现“钱货两讫”(即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交易模式在逐渐减少。
外商更多地是采用各类贸易融资模式(如保理、福费延、打包放款、出口押汇等),在这过程中基于信用而产生的货币,属于 M1,M2 甚至 M3 的范畴,仅仅依赖 DCEP 并不能实现交易,同时需要本国发达的金融市场给予支持。
而且一个国际化货币,必须在贸易和金融交易的结算和计价中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然而,DCEP 仅仅面向小额支付场景,所以人们在贸易领域很难采用 DCEP 进行大额支付交易,这也限制了 DCEP 在国际贸易和金融交易结算中发挥作用。
在当前我国尚未完全开放资本账户的情况下,人民币在跨境支付上面有限制是必然。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只需要DCEP即能实现人民币的跨境自由流动,这还需要我国在国内金融市场的进一步改革(包括利率及汇率的市场化改革)、货币可兑换性及资本管制的开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