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合约的起源
智能合约一词是由大神尼克·萨博(Nick Szabo)在1994年提出的,他倡议可将交易条款以程序自动化处理,为了阐释这个概念,他举了自动贩卖机当例子:
如果使用者投入10元且按A按钮,贩卖机就掉出矿泉水;
如果使用者投入20元且按B按钮,贩卖机就掉出咖啡;
如果使用者投入30元且按C按钮,贩卖机就掉出方便面。
这很好理解,当使用者跟自动贩卖机互动时,只要满足特定条件,就会有相对应的价值转移产生(钱换各种零食),这一切都透过电脑的软硬体自动化执行,无须借由第三者的协助,这就是智能合约的概念。
事实上刚读到这段智能合约的起源时,我跟上面那位读者一样,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东西很稀奇?不是现在就有了吗?
如果以自动贩卖机的这个概念为基础延伸下去,
ATM是智能合约(我验证身份就可以领钱);
在iTunes上买专辑也是智能合约(我付钱拿电子专辑);
在线上游戏买虚宝也是智能合约(我付钱拿虚宝);
后来了解更多之后,才发现这样的想法是刚好被尼克·萨博的举例给绑住了,自动贩卖机只是一个让大家理解「条件满足就自动执行」的例子。事实上,尼克·萨博所设想的应该是一个平台,能够让人们透过某种共通的软件工具,让大家可以把交易的条件表达成自动执行的代码,做到自动化的「价值转移」。
如果只看自动贩卖机的例子的话,智能合约的确可以用中心化的系统来处理,但要实现尼克·萨博的理想,必须要有一个平台用来储存程序代码并运行程序,问题来了,既然牵涉到「价值转移」,就攸关大家的利益,那平台到底该由来谁运行?
点击关注币海启行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