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监管当局就相关问题表态并采取了行动。
2020 年 10 月 31 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专题会议定调,必须处理好金融发展、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的关系,“依法将金融活动全面纳入监管,有效防范风险。监管部门要认真做好工作,对同类业务、同类主体一视同仁”。
也是从 10 月 31 日开始,央行旗下《金融时报》等多家媒体发表多篇以“资深学 者”身份署名的“张非鱼”“周矍铄”“时雨”的文章,围绕如何监管金融科技,表达鲜明立场。
11 月 2 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四部门约谈蚂蚁集团实际控制人马云以及相关高管。
在叫停蚂蚁上市的前一天晚间,署名为“时雨”的资深学者在题为《在金融科技发展 中需要思考和厘清的几个问题》的文章中,透露了对蚂蚁集团如何监管的信号。
该文称,蚂蚁集团实质上跨界开展非金融、金融、类金融和金融基础设施等多种业 务,成为了全世界混业程度最高的机构。对于蚂蚁集团,监管者需要思考和明确的一系 列问题包括:是否应当尽快实施《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从机制上隔离实业与金融板块;除了将集团内的持牌金融机构(网商银行、天弘基金、众安保险、信美 人寿、蚂蚁保保险代理等)纳入金融控股公司框架,是否还应将所有类金融机构和业务, 如支付宝、小贷公司以及由其交叉融合形成的类信用卡产品(“花呗”“借呗”),全部纳 入金融控股公司框架;是否还应按照归并同类业务原则,对同类(如业务实质为信贷)的持牌金融和类金融机构/业务进行整合,如将“花呗”“借呗”等类信用卡业务并入网商银行,防止利用金融与类金融机构的规则差异进行监管套利;分析判断“相互宝”网络互 助的业务本质,若实质为商业保险,是否应并入集团内的持牌保险机构;等等。
据财新记者多方了解,未来按照持牌经营、合规经营的监管要求,梳理蚂蚁集团的类金融业务归并同类业务,拟分别整合纳入“阿里系”旗下相应的持牌金融机构。
“可以把蚂蚁互金集团看做全球规模最大、跨机构范围最广的监管沙盒实验。目前 看来,应 Tech 的归科技、Fin 的归金融,纳入一致性监管。”业内人士如此解读当下对Big Tech(大型金融科技公司)的监管趋势。
在过去以支付宝、腾讯旗下微信支付为首的第三方支付行业狂飙突进的十年中,各 种应接不暇的“创新”一直挑战监管智慧。比如,嵌套多种金融产品的闭环模式,比如相 互宝、余额宝、代销理财等,包括销售银行的存款产品等,涉及支付、银行、基金、保险、小贷等十几张金融牌照,蚂蚁集团俨然已变成一个高闭环的超级金融超市。但是,它又并不接受与金融机构同类业务的严监管。
近期一系列对金融科技巨头强监管的组合拳,金融监管当局内部对此并不意外,只 是此前没有想到这个出台的时机,会在蚂蚁上市前夜下决心在 2020 年 9 月的清算论坛上,央行副行长范一飞曾对互金巨头喊话,“没有深刻 领会中央关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部署的重要内涵,没有理解透和把握好金融业务的风险本质、业务边界”,“希望这类机构提高站位,积极配合监管,切实整顿超范围信贷业务,消除利用支付拓展交叉金融业务的风险隐患。”
“之前很长时间,几个金融监管部委一直在研究对金融科技公司的监管框架,相关监管政策的研究报告早就摆在有关高层面前,下定决心只是时机问题。”一位资深金融监管人士向财新记者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