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吹响了进军医疗器械的号角。
近日华为通过广东省注册人试点成功拿到注册证,受托方为歌尔股份。产品为腕部单导心电采集器,属于可穿戴医疗器械。由此,华为将经营范围拓展到医疗器械开发、生产销售。
事实上,盯上医疗器械这块蛋糕的巨头,远不止华为。腾讯、阿里、百度、京东、美团等互联网巨头早已纷纷闯入这个行业,甚至格力、瑞幸也都纷纷跨界而来。并且,众多VC/PE早已汹涌杀入。
“就在今年,医疗器械突然又成了香饽饽。”北京一家FA机构合伙人在走访中发现,今年几乎所有参加行业会议的医疗投资基金,无一不提到医疗器械。在他看来,疫情或许会为国内的医疗器械行业开启一个特殊的“黄金十年”。
筹谋已久:华为,正式生产医疗器械
华为首款医疗器械产品浮出水面。
获悉,11月2日广东省药监局发布了《广东省医疗器械注册人试点品种清单》,在品种清单中华为终端有限公司作为申请注册人申请了医疗器械--腕部单导心电采集器(VID-B99)。据了解,华为已经通过广东省注册人试点拿到了注册证。
通过国家药监局查询发现,该产品注册编号为粤械注册20202071705,注册人为华为终端有限公司,产品管理类为第二类,适用的范围或预期用途:供成人腕部单导心电数据的采集用。
至此,华为杀入医疗器械的野心浮出水面。
自2020年以来,华为在医疗器械领域的动作频繁。天眼查显示,2020年4月1日荣耀终端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3亿人民币,其经营范围包括了医疗器械(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及产品的配套产品,并提供技术咨询和售后服务。该公司由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全资持股,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担任公司董事长。
目前来看,华为杀入医疗器械的切入点仅仅是可穿戴设备,但未来会不会向其他领域扩张当前还难以揣测。但是,没有人会怀疑华为向其他医疗器械领域扩张的能力。
当然,华为在医疗行业的野心远不止于医疗器械。早在2016年,华为就发布了《5G的5大行业应用方向白皮书》。其中一项就是5G在医疗行业的应用,包括远程监控可穿戴医疗、远程手术、远程影像会诊、远程医疗、资产监管五大方面。
华为官网显示,华为医疗目前已经服务超过3000家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尤其是在今年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华为联合国家远程医疗中心,完成了河南省18个地市、108个县的147家新冠肺炎医疗救治定点医院隔离病区远程会诊系统的建设。又一个版图隐隐浮现。
互联网巨头抢滩:集齐BAT,京东、美团也来了
如今,医疗器械成了科技巨头们抢滩登陆的一块宝地。
就在华为拿到注册证的同时,另一家互联网巨头——腾讯也通过腾讯医疗健康(深圳)有限公司成功拿到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
不过,腾讯在医疗器械的切入点并不是在可穿戴上。此次腾讯获证产品为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软件,预期用途为医学影像的管理、接收、显示、存储、输出和处理,供临床诊疗使用。
事实上,腾讯在医疗器械的速度和华为并驾齐驱。今年4月1日,荣耀终端有限公司成立的同一天,腾讯也悄悄将经营范围扩大到医疗器械销售。
在AI技术深耕更久的百度,同样在医疗器械上早早布局。2019年2月,百度的经营范围就增加了销售医疗器械二类、三类业务,此后又投资东软医疗,进军医疗器械的决心可见一斑。
此外,国内的电商两大巨头阿里和京东,也瞄准了医疗器械这个市场。
今年4月,南通润邗商业有限公司成立,经营范围包括第一类医疗器械销售、第二类医疗器械销售等,该公司的全资大股东为阿里巴巴旗下的盒马生鲜。京东更不用说,随着京东健康拆分上市,医疗健康对于京东集团的战略意义不言自明,而医疗器械更是其中重要一环。今年3月,无锡京东乾丞贸易有限公司成立,第二类医疗器械销售赫然在其经营范围之内。
就连家电起家的格力,如今也要来分一杯羹。在疫情期间做口罩和新冠病毒净化器之余,董明珠特别提出,要拿出10亿元投资在医疗设备领域。她解释,国家缺少了很多没有掌握核心科技而出现的医疗设备短板,因此格力要进军这个领域,做高端医疗。
其实,垂涎医疗器械的互联网巨头远不止于以上的几家,美团、联想甚至是瑞幸都已经纷纷行动起来。随着各行业巨头的强势入局,目前医疗器械领域的竞争格局也逐渐发生着变化,传统的医疗器械行业正迎接来自跨界大佬们的挑战。
这个行业钱景:市值最高达4500亿,全行业营收破万亿
互联网巨头鱼贯而入,自然有它的道理。翻开国内医疗器械企业的成绩单,似乎可以找到答案。
2020年上半年,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暴发,部分医疗设备全球需求大幅增长,医疗器械成为急需补给的产品。受此影响,国内71家A股上市医疗器械企业的业绩整体上涨。
根据众成医械统计,截至2020年8月31日发布的年中报,上半年国内A股71家医疗器械企业实现总营收835亿元,同比增长43.9%;总净利润226.6亿元,同比增长340.5%,这与A股整体企业的营收表现形成极大反差。而从营收规模看,71家企业梯度分化明显,2020年上半年共有21家企业营收在10亿元以上。
其中,迈瑞医疗以不可撼动的105亿元营收位居首位,凭着4550亿市值稳稳占据国内医疗器械企业第一梯队。以迪安诊断、英科医疗、乐普医疗、华大基因、新华医疗等8家企业为代表的第二梯队,营收居于40亿元~50亿元之间;以振德医疗、金域医学和鱼跃医疗3家企业为代表的第三梯队,营收居于30亿元~40亿元之间。而以蓝帆医疗、奥美医疗、达安基因和圣湘生物等4家企业为代表的第四梯队,营收居于20亿元~30亿元之间。
值得注意的是,这71家A股医疗器械企业中有超过6成企业已经正增长,行业平均增速达72.6%。
在净利润方面,迈瑞医疗同样领跑国内医疗器械市场,以34.54亿元的净利润稳居榜首;英科医疗、华大基因位列二三,净利润分别达到19.21亿元和16.51亿元;圣湘生物、乐普医疗和鱼跃医疗3家企业净利润也均在10亿元以上。
在净利润增速上,71家企业中超70%实现正增长,其中“黑马”圣湘生物同比增长14687.2%,摘得A股业绩增速王;英科医疗同比增长2611.9%,仅次于圣湘生物,盈利水平接近过去七年总和的3倍;康泰医疗、振德医疗、东方生物、达安基因同比增长超过1000%;九安医疗上半年扭亏为盈,同比增长618.1%;鱼跃医疗经营现金流半年超四年。
事实上,即使没有新冠疫情,我国的医疗器械行业仍然极具潜力。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约为5304亿元,同比增长19.86%,接近全球医疗器械增速的4倍,2021~2022年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主营收入将有望突破万亿元,中国市场未来一段时间将维持高速扩容态势。
半年吸金200亿,VC/PE疯狂涌入,医疗器械开启黄金十年
事实上,医疗器械这块超级大蛋糕,不止互联网巨头盯着,众多VC/PE早已汹涌杀入。
“就在今年,医疗器械突然又成了香饽饽。”北京一家FA机构合伙人在走访中发现,今年几乎所有参加行业会议的医疗投资基金,无一不提到医疗器械。在他看来,疫情或许会为国内的医疗器械行业开启一个特殊的“黄金十年”。
一组数据可以佐证。根据众成医械研究院所不完全统计,2020年1~6月,国内医疗器械领域共发生122起融资事件,融资规模超过203亿元(不包括IPO、定向增发等),同比2019年约330亿元的规模,今年上半年的融资额已经占据去年的60%以上。
具体来看,大额融资在今年频频出现。比如5月,深圳华大智造完成10亿美元B轮融资,这是国内基因领域最大融资额;6月,北京博奥晶典完成超8亿元Pre-IPO轮融资,获得国内体外诊断领域最大融资额;同月北京美联泰科生完成1亿元B轮融资,这也是迄今为止国内POCT化学发光领域单笔最大融资额之一。
众所周知,器械细分行业众多,仅按种类划分也相当繁杂,比如医疗设备可分成诊断设备(影像诊断如DR、彩超、磁共振)、治疗设备(各类手术器械、放射治疗机械)等众多分支;体外诊断(如生化、免疫、分子检测)、植入耗材(如人工关节、人工晶体、种植牙)、消费器械(如隐形眼镜、OK镜、电子血压计)等。
目前,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在中、低端市场占据份额比例最大,竞争格局呈现多而散的局面。而在高端市场中,因多种因素限制,产品目前仍然主要依赖进口,也因此诸多公司在各自细分赛道多属于“小而美”的角色。但这丝毫不影响其在国内VC/PE中受欢迎的程度——在医疗大健康领域,医疗器械已经成为仅次于创新药的第二大赛道。
值得一提的是,在过去三年中,大健康企业IPO速度迅速加快。来自中康产业资本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20年前三季度共有30家企业上市,直逼2017年,融资规模也突破历史新高,达到395.06亿元。而这 30家企业中,有14家是医疗器械类企业,占比近50%。
沛嘉医疗在今年5月港股IPO,公开发售超额认购近1200倍,冻资额超过2600亿元,成为新股“吸金王”,开盘大涨74.48%,目前市值超160亿港元。同月,体外诊断企业深圳新产业生物在创业板挂牌上市,首日收涨43.99%,历经连续11个交易日涨停后,公司较发行时市值翻了近四倍、冲破480亿元,如今市值近700亿元。4月登陆A股主板的万泰生物,曾因上市50天内的28个涨停板,成为一支明星股票,目前市值840亿。
“医疗大健康会是中国未来最大的产业,没有之一。”不久前,某位院士在中关村论坛上直言。眼下,包括医疗器械在内的整个大健康产业炙手可热,但华盖资本创始合伙人、董事长许小林提醒,医疗大健康终将成为投资界第一大粮仓,但这不是一个可以靠砸钱快速赚钱的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