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马云被金融监管部门约谈及其蚂蚁科技被上海证券交易所和HK交易所暂缓上市的消息绝对是金融行业的热门,火爆互联网。很多专家、学者、从业者从各种角度解读这次事件,支持者有,反对者有,可谓是各显其能。也有人说,这些解读者都是事后诸葛亮,为啥没人事前预测呢?这事也不能埋怨这些解读者,别说预测不准,即使预测准了,这么大企业,没出事前谁敢出来说呢?
今天我们倒不是来评价马云及其蚂蚁科技的对与错及其未来发展,更不去猜测金融监管部门对马云谈了啥及对蚂蚁科技的监管态度。这些评价和猜测只能闲的没事用来八卦,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也没有什么用。有人说你今天写这个标题是不是也想蹭热点?我承认是,但是蹭热点也要分是否可以带来价值,如果为了蹭热点博眼球,那确实没啥意义。如果通过蹭热点,可以让供应链金融企业深刻理解供应链金融业务本质,改变传统小贷、融资担保等错误经营逻辑,引起股东和高管们深度思考,我觉得这个蹭热点就是有价值的。
这些年非银机构深度参与供应链金融,不仅推动了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更丰富了供应链金融的生态,在供应链金融中甚至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是很多供应链金融企业的股东或者从业者,都是从传统银行、小贷公司、融资担保公司等机构出来的,脑子里深深的烙上了这些机构经营思维的影子,把这些机构的经营模式带到了供应链金融企业和业务中来。对于过去大批民间借贷、小贷公司、融资公司等机构纷纷倒闭,我们供应链金融企业要深度思考他们失败的真正原因,吸取经验,才能在未来走的更远。
这里的供应链金融企业是指除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外,参与供应链金融的商业保理公司、供应链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机构。
小贷公司现在经营现状
小贷公司前些年还真是挺红火的,当然这跟国家经济快速发展有很大的关系。但是随着经济下行,国家打压房地产以后,民营小贷公司本身股东背景、运营能力差等原因大量关门、倒闭,有的涉嫌非法集资,最后跑路、进了监狱。
小贷公司最大的问题就是:
其一,放贷地域有限制,只限在省内或者市内发放贷款;
其二,没有杠杆。
这两个问题也严重制约了其发展。
虽然后来一些地方通过互联网小贷突破了这些限制,扩大了杠杆倍数,可以放到全国,但是因为设立互联网小贷门槛高,导致只有少数有实力的大型互联网企业可以参与。这几天又因为蚂蚁的事,银保监会出台了关于互联网小贷的监管办法征求意见稿,把地域又限制回省以内,一下又打回了原型。
小贷公司的经营模式并不复杂,用自有资金发放贷款,在自有资金不足的时候,按照金融监管办法通过金融机构进行杠杆放大。
目前,普通小贷公司虽然可以按照《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的小额贷款公司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获得融入资金的余额,不得超过资产净额的50%规定。但是传统小贷公司做的业务大部分都是严重非标业务,过桥资金、短期拆借、不动产抵押等,这些业务的性质导致根本无法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获得资金。
虽然最近银保监会《关于加强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的通知》规定小额贷款公司通过银行借款、股东借款等非标准化融资形式融入资金的余额不得超过其净资产的1倍;通过发行债券、资产证券化产品等标准化债权类资产形式融入资金的余额不得超过其净资产的4倍,但是仍然没有什么用,这跟做的业务性质有关,跟这些监管规定没有关系。
今年的8月份,最高.人民法院修改了《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对于民间借贷的利率进行了大幅调整,从原来的36%、24%,直接调整到不得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按照现在的标准,大概是15.4%。
虽然这个规定适用于民间借贷,不是适用金融机构,但是绝大部分法院审判案件都是以这个标准为最高利息标准的。
刚才说过小贷公司的业务基本都是短期的拆借业务,加上没有再融资渠道,操作成本、资金闲置成本、坏账损失,业务几乎没法干,导致大批普通小贷公司会倒闭(政府出资为了扶持当地经济发展的小贷公司除外)。那么这些小贷公司会不会转型,或者能不能转型供应链金融呢?除了股东有供应链场景外,其他小贷公司转型成功的概率太低了。
蚂蚁小贷的经营模式
蚂蚁科技旗下的小贷公司主要是由重庆蚂蚁小微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20亿人民币)和重庆蚂蚁商城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注册资金40亿人民币)组成,两个公司都是网络小贷公司。
网络小贷公司比普通小贷公司最主要的区别是可以全国发放贷款,当然还有杠杆倍数也要比普通小贷公司高几倍。
两个小贷公司主要业务就是基于阿里及蚂蚁科技搭建的互联网商业生态,为生态上的小微企业及其个人发放贷款(主要是个人贷款,小微企业贷款比例比较低)。给个人发放的很多都是消费贷款,这么做蚂蚁不仅可以获得金融收益,还可以促进个人在阿里生态进行消费。
对个人进行消费贷款,有的是用消费金融公司做,有的是用网络小贷公司做,当然,阿里还用保理公司做过。
蚂蚁小贷与其他普通小贷公司主要区别有以下几点:
其一、股东实力强大,资金实力和承担风险能力强。用企查查查查就知道了,除了阿里外,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中国人寿、中国投资等机构也列入其中,甚至还有国外投资机构及其他的各路商界大咖的持股;
其二、依托阿里和蚂蚁的生态场景发放个人消费贷及小微贷款;
其三、强大的科技实力;
其四、基于股东背景及场景业务,获得各类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的认可。
蚂蚁小贷自有投放完毕后,如果想继续扩大放款额度,挣取更多的金融收益,就要股东自己增资或者从外部融入资金。只靠自有资金或者股东不断增加资本金投放那是不可能的,利润太薄,规模也做不大。
虽然传统小贷公司不能从金融机构再融资,但是蚂蚁小贷的小贷业务因为基于阿里和蚂蚁生态圈的贷款业务,加上蚂蚁科技的力量,和蚂蚁的股东背景、自身的实力,这个业务就得到了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的认可和青睐。
蚂蚁小贷自有资金投放完毕后,按照2012年《重庆市小额贷款有限公司融资监管暂行办法》的网络小贷放款杠杆倍数分别为2.3倍规定,对外融资。再融资的资金进行贷款投放形成资产,然后进行资产证券化,这些循环发放,形成巨大的信贷资产,获得高额息差金融收益。
对于这类资产证券化业务,一般蚂蚁小贷都是要自己承担风险的,并不是完全卖断不承担信用风险的。
供应链金融企业为什么不能学习蚂蚁小贷的经营模式
蚂蚁小贷的模式,就是通过自身杠杆做大业务,自己承担全部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蚂蚁小贷虽然通过金融机构,再通过资产证券化不断放大杠杆,但是因为蚂蚁小贷强大的股东背景、在阿里生态圈里做业务、加上科技工具的使用,目前的规模,还是相对可控。
但其实国家也是害怕了,如果再不监管,继续这么放大杠杆,其他机构效仿,真出风险,就有可能出现系统性风险,要不然几大金融监管部门也不会约谈马云。
蚂蚁科技从蚂蚁金服变更为蚂蚁科技,虽然名字改了,但是其从招股说明书的业务来看,本质还是实实在在的金融公司。既然是金融公司,就要受到严格的监管,限制其杠杆倍数,特别是资本的管理,因为目前最好抵御风险的方法就是充足的资本。
这点无论从巴塞尔协议还是从各国对银行的监管要求就能看的出来。
供应链金融企业一般是通过成立的商业保理公司、供应链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类金融牌照进行资金投放,这类机构和小贷公司其实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最大的区别就是放贷的地域可以是全国、杠杆的倍数比小贷公司大(商业保理十倍,融资租赁八倍)、供应链公司从事供应链金融因为没有监管目前没有限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供应链公司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一定会监管)。
这些机构基本都没有向银行一样面向老百姓公开募集资金吸收存款的资格,更没有银行承担风险的能力。
既然做金融,更不可能让股东不断增加资本金进行投放,这样利润也非常微薄。
如果按照靠自身信用杠杆放大资金,不仅面临流动性枯竭没有资金投放扩大规模,还要承担巨大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对于流动性风险,杠杆规模小还可以自身承担,一旦规模大,这类机构根本无法承担,这不是技术能够解决的问题。
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承担能力,是国家通过各种制度的设计来保障的(包括吸收公众存款、银行间市场拆借、央行贷款等),技术只是辅助手段。
银行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纯商业机构,它是国家金融的基础设施,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最重要机构之一。
对于信用风险,不管啥信贷业务,包括供应链金融,都与经济好坏是强相关。
经济好,企业获得订单,获得利润,在金融市场上也更能容易融到资金。
经济不好,如果再加上国家政策例如去杠杆、去产能、环保等因素,金融机构收缩贷款,企业很容易倒闭、更没法从外部融资,对于这些类金融机构很容易把之前挣的钱赔光。
国家也不可能去出面像就安邦保险、包商银行、锦州银行一样救这些企业。
之前那么多的民间借贷、小贷公司、融资担保公司、私募债权公司、财富管理公司,这些年可以说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倒闭、跑路、进监狱了。
倒闭的核心因素就是完全按照银行的经营模式,通过自身承担风险放大杠杆。
还有这几年上市的供应链公司也同样面临这样的困境,供应链公司通过贸易或者代理的形式为企业垫付资金进行放贷,因为贸易和金融混同,无法进行资产隔离,所以供应链公司只能靠自身信用杠杆从金融融资再放给企业,国家去杠杆,银行一抽贷,都遇到了流动性风险。
上市的供应链公司现在都在找各种国有企业入股自己母公司或者和地方国有企业成立供应链子公司,获得国有企业的金融资源。
把一家公司的流动性风险划分到各个国有企业。这种模式虽然比之前好一点,但是也不是长久之计,哪天监管来了,会遇到同样的问题,供应链公司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还要思考如何转型的问题。
核心企业的保理公司是不是可以自担风险杠杆做业务呢,毕竟这个业务最终都是核心企业自己承担。
的确是,核心企业的应付账款,不管咋折腾,出啥问题,最终都是核心企业来承担。
但是从金融监管的角度看,核心企业的应付账款属于商业信用,不刚性兑付,供应商也都是与核心企业长期合作关系,都是企业主体,即使出现拖欠也不会产生社会问题。核心企业的供应链金融相当于把不刚性兑付的商业信用转为刚性兑付的金融信用,核心企业把风险转移给了自己子公司保理公司,保理公司又把这些资产打包通过银行或者资产证券化融资,核心企业出问题到期不还款,保理公司变成了第一偿付人。
保理公司属于地方金融组织,归地方金融局管理,银保监会负责制定监管办法。
保理公司如果出问题,必然要牵扯到银保监会和地方金融局。金融监管部门把保理公司当做一个独立的主体来看待的,并没有把它与核心企业进行混同。
金融监管部门对核心企业的供应链金融进行严格管理成为必然。金融监管部门对核心企业供应链金融的态度,一直是让核心企业配合金融机构做,而不是自己成立保理公司自己干。
银保监会205号文对商业保理公司关于关联集中度的规定,也证明了这一点。所以,核心企业的供应链金融也不能完全采取蚂蚁小贷的这种模式。
供应链金融为非银机构带来大量的发展机会
供应链金融企业在供应链金融中,主要是在供应链与金融机构之间搭建一座桥梁,让金融机构的产品通过这座桥,保障供应链不中断和优化供应链的作用,实现供应链上的企业与金融机构共同受益的目标。
那么为什么供应链的企业和金融机构愿意通过这座桥进行交易,还让供应链金融企业持续获取利润呢?这个跟供应链金融业务特性有关系。
供应链金融与传统小贷、融资担保等机构业务有很大的不同,普通的信贷业务交易结构相对简单,借方和贷方,最多加个担保方,供应链金融就不同了,除了借方和贷方外,还有平台服务方、物流方、技术服务方、增信方、征信方、、等机构参与其中,这些机构的参与表面上看增加了融资成本,其实是提高了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防范了风险。
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逻辑就是利用不同的主体,不同的产品,是基于企业采购、生产、分销、物流等端到端运营产生的需求和还款来源的金融,要不然就和传统银行的贸易金融没有什么区别了。
传统的金融中介怕让融资企业与金融机构接触,因为怕双方一接触就甩了自己,所以东一笔西一笔的金融中介业务,在信息相对对称的环境下,生存和发展越来越难。
供应链金融企业是不怕融资企业与金融机构接触的,因为没有供应链金融企业的深度参与,金融机构不仅风险大、成本高、效率也低。
中国的供应链金融(传统贸易金融)最早是银行开始做的,要么是存货质押,要么是应收账款质押或者保理融资。
但是因为存货融资,需要对存货能够看的清、管的住和卖得掉,这个业务风险才能控制的住,银行是专营金融的机构,并不经营实体,而且银行是一个综合的金融机构,并不是专营这些业务,加上前些年经济好,银行很高的绩效要求面临机会成本,当时科技工具也不成熟,所以导致存货融资出现重复融资、张冠李戴等情况;在应收账款融资呢,因为核心企业只是起配合的作用,并没有实实在在的直接获得利益,并没有调动核心企业的积极性,所以应收账款融资很难得到核心企业的大力支持,没有核心企业大力支持的应收账款融资,风险可想而知。
由于银行的专营及供应链金融复杂的特性,供应链金融需要众多非银机构介入和参与,银行或者其他资金方才能高效安全的把金融服务供给给供应链的企业。所以供应链金融为非银机构提供了大量的发展机会。
供应链金融企业经营应该以金融服务为主,金融为辅
经过我们对供应链金融企业承担风险能力的评估及非银机构在供应链金融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后,可以得知,供应链金融企业如果想长久的生存发展下去,必须要走不承担风险的金融服务这条路。
那主要提供哪些服务呢?主要是对资产和资金进行撮合,通过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防范风险、增加信任等功能进行撮合。最牛的供应链金融企业是构建供应链场景,例如核心企业的场景、或者通过代理采购、代理分销、虚拟生产、物流等方式介入企业供应链场景。
这样的场景,不仅供应链上的企业与金融机构受欢迎,对供应链金融企业价值最大,能够持续的挣钱,企业和金融机构想甩也甩不掉,防止被甩,是金融中介最值得思考的问题。还可以通过科技工具整合现有的供应链场景,对接各个金融机构的不同产品。虽然这个场景相对于上面两个场景粘性低一些,但是只要科技工具能够深入进入供应链场景,想替换其实难度不小,这就增加了供应链金融企业的价值。
既然供应链金融企业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作用这么大,也被金融机构认可,那么是不是就不需要类金融牌照了呢?当然不是!
持有类金融牌照是非常有必要的。
其一,股东自有闲置资金可以投放,获得更高的收益;
其二,供应链金融业务虽然在中国起步较早,大部分金融机构也都参与过。但是前面也提过,因为出了很多风险,银行损失很多,供应链金融业务每个行业特性又不同,参与的主体也不同,模式也有很多差别,金融机构想要真正了解这些业务,与供应链金融企业建立信任关系,需要不少的时间。
而且对于新业务,如果供应链金融企业自己都没有做过,自己都没有投放过资金,直接让金融机构投放,他也不敢。
持有类金融机构牌照自己先投放,来验证商业模式、风险措施有效性、降本增效的程度等,只有自己试过了验证过了,金融机构才敢与供应链金融企业合作。
很多供应链金融企业想走资本市场,就是想让供应链金融企业上市。
其实如果供应链金融企业自身承担风险,靠自身放杠杆放大资金扩大业务规模,资本市场对于这类企业的估值是非常低的。看看现在银行股就知道了,很多银行股都破净了。
如果想走资本市场上市的路,就得以提供金融服务为主,这样才能得到资本市场投资人的青睐,估值才会高,股东价值才能增值。
结尾
供应链金融企业当然属于金融类型企业,其他类型的金融公司经营模式和业务类型,确实可以参考。但是我们也不能盲目参考和借鉴,大部分人干的事不一定就是对的事,不一定就适合自己。
例如前些年的P2P,大规模企业进入,现在几乎全军覆灭。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深度系统思考,思考事情的本质。
供应链金融企业一定要深度思考金融监管的规律和金融中介的本质,金融中介在金融市场的产生原因、存在的价值和作用,技术对金融中介的影响。
只有深刻理解这些,我们才能根据自身条件定位在供应链金融生态中的角色,不断构建自己在供应链金融中的竞争力,让自己走的更远更好!
作者:鲁顺 五道口供应链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