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股市 >  阿里1600亿回购创纪录,大厂护盘是否意味市场已到底部
阿里1600亿回购创纪录,大厂护盘是否意味市场已到底部
 陆一夫    本文来自 深网
2022年03月27日 07:30
  收藏
   

受政策、国际关系等多重因素影响的互联网中概股,在经历年初至今持续多日跌跌不休后,在金融委发声后终于开启反弹行情并出现新的调整。

3月22日早间,阿里发布公告宣布继续扩大回购,将原有股份回购计划的规模由150亿美元上调至250亿美元(1589亿人民币),回购将持续至2024年3月底。

阿里1600亿回购创纪录,大厂护盘是否意味市场已到底部

上述回购规模占阿里当前2800亿美元市值的将近9%,可谓阿里史上最大规模回购,也创下了中概股回购规模的历史纪录。

受此消息影响,阿里港股当日大涨11.2%,收于110.2港元/股;随后阿里美股该日涨11%,收于114.99美元/股。

随后腾讯、小米、哔哩哔哩等也发布了回购计划。另有数据显示,截至3月22日,港股共有100家公司回购,累计回购金额达83.6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增加258.0%。其中,有80家企业在2022年1月份回购58亿港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95.5%,是近六年来最高水平。

图片

老虎国际投研团队对《深网》表示,海外上市的互联公司遭遇非理性下跌,估值处于历史低位,阿里巴巴、小米抛出巨额回购计划背后原因或来自两点,一是管理层认为当下的股价未能真实反映公司价值;二是管理层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富途投研团队对《深网》表示,从历史经验来看,股票回购往往是一个市场中期底部信号,往往预示中期市场可能企稳反弹。

阿里等中概股回购潮或有望带动此前严重超跌的中概股,因为股票回购对资本市场的意义就在于,它能够避免市场出现上市公司投资价值被普遍低估的现象长期存在,在现阶段对稳定股市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信心比金子更珍贵”。但最终能否真正反转还要看公司基本面。

那么,互联网中概股大举回购潮背后的逻辑与规律是什么?是否意味着市场已经到底?

1、阿里规模回购护盘

实际上,这是阿里过去三个季度以来,第二次扩大回购规模。

回顾第一次是在2020年12月28日,当时阿里董事会授权回购100亿美元的美国存托股。随后2021年8月3日,阿里宣布将股份回购计划从100亿美元扩大至150亿美元;而此次再次提升回购规模上限至250亿美元。

对于此次规模上调,阿里表示“董事会对公司未来持续增长充满信心”,此次公布的股份回购计划有效期为两年至2024年3月止。

阿里集团副首席财务官徐宏认为,这表明管理层对阿里长期持续的增长潜力和价值创造充满信心。“基于我们强劲稳健的财务表现和增长计划,阿里当前股价并未公允地反映公司的价值”。

自2020年10月以来,阿里股价一路下滑,自高点309港元/股跌至最低71港元/股,以此计算市值蒸发77%。

从上市公司回购历史来看,回购股票往往是在市场到达底部进行的。它能在很大程度上提振投资者对企业未来走势的信心。

富途投研团队对《深网》表示,公司回购会给股价一个基本锚定,有利于稳定公司股价,向市场传达出公司业绩稳健、现金流充裕、价值低估等多重信息,增强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对股价提供支撑。

另外从背后逻辑来看,股票回购的行为虽然不会影响公司的总市值,但会减少发行在外股流通股份数,进而提高股价;同时还能提高上市公司EPS(每股盈利)和ROE(净资产回报率)等财务指标。

阿里巴巴平均回购股价为164美元,最新收盘价为112.9美元(截至3月25日美股收盘),目前股价仍低于其平均回购价格,意味着若后续市场环境企稳,将带来潜在上行空间。

雪球资深美股投资人陈达发表评论称,此轮阿里追加股份回购计划,让人看到了一丝希望,是比较好的示范动作。

他认为“信心比金子”重要,公司回购中的“货币乘数效应”恰恰可以提升信心。他举例,你回购250亿,市场会给你“配资”,因为你的回购显示了你对于长期发展的信心——市场会有更多的长期投资者愿意pitch in,跟你一起“回购”公司股票,做公司长期的股东。

阿里公布的2022财年第三季度业绩显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阿里本季度营收2425.8亿元,同比增长10%;但由于对增长业务,如淘特、淘菜菜、LAZADA和饿了么投入的增加,净利润同比减少75%至192.24亿元,除去股权投资的公允价格变动影响,净利润下滑27%。

不过也有投资人坚定认为,受反垄断以及国际关系影响,阿里巴巴的股价依然偏高。

2、市场底部?

不止是阿里,腾讯、小米、京东等也都纷纷加入回购大军。

3月25日,腾讯宣布以352.8-365港元价格回购了约83.8万股股票,耗资约3亿港元。本次回购数量几乎是前几次平均回购数量的2倍。

图片

据富途资讯上图统计,今年以来腾讯累计回购12次,共计回购566.94万股,耗资24.96亿港元。对比2021年全年腾讯回购规模25.99亿港元,今年以来回购金额相当于去年全年的96%。

此外,小米3月22日晚间发公告称,董事会正式决议行使股份购回授权,以不定期按最高总额100亿港元于公开市场购回股份。

腾讯音乐3月21日公布业绩时称,公司于2021年3月公布的10亿美元股票回购计划已完成过半,该计划的剩余部分也将在2022年推进完成。

3月3日,哔哩哔哩宣布董事会已批准股份回购计划,将在未来24个月内回购至多5亿美元美国存托股。

京东于去年12月29日,将2020年3月17日提出的未来24个月回购至多20亿美元股份规模的计划,提升至30亿美元,并将执行期延长至2024年3月17日。

回购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抄底指标,但现在市场真的到达底部了吗?

根据中金数据,市场在经历月度回购总数的高峰后,港股主要指数(恒生指数、恒生国企以及MSCI中国)均呈现逐步企稳反弹的走势,并且这一上涨趋势往往在回购高峰出现后六个月达到峰值。

但其指出,具体来看,目前中概互联整体信心是否有望改善主要取决于政策监管趋势、与公司业绩表现及市场预期。

老虎国际投研团队也对《深网》分析称,密集推出大额回购计划,会提升投资者信心,同时增加市场买入力量,但回购并不意味着股价见底,毕竟股价涨跌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回购只是利好因素之一,未来能否反转,更多的由公司基本面主导。

回购未必支撑股价上涨

股票回购通常是由公司管理层发起的,用公司的自有资金在二级市场直接买入自家股票。

被回购的股票通常有两种结果,一种是将回购的全部股份注销,即解除回购的股份;第二种是将回购的股票做库藏股,库藏股将来可用于其他用途,如发行可转换债券、员工福利计划等,或在需要资金时出售。

多数情况下,回购的股票都是为了维护公司的形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或者用于股权激励。但回购也并非抄底的万能指标。比如过去一年多频频回购股票的小米,却未能拉回摇摇欲坠的股价。

数据显示,自2018年上市以来,小米回购股票超过50次,回购金额合计达86.5亿港元。其首次回购是在2021年3月,短期在11个交易日内频繁回购,但股价并未出现预期中的大涨。今年初以来小米再次进行9次回购,合计回购1429.5万股,耗资2.61亿港元。

究其原因,是因为小米一面向外释放回购的利好消息,一面却在低调增发。

2018年7月9日上市时小米的总股本是223.761股, 2022年3月23日总股本为249.77亿股。也就是说自上市以来,小米总股本增加了26.009亿股,增发比例高达11.6%。

2020年12月2日小米一次性增发10亿股,这时小米股价还处于高点区域,按当时股价计算小米募集了851亿港元,而小米历次回购的总额是5.384亿股,回购规模远低于增发规模。

3、警惕回购风险

通常来讲,上市公司回购股票的资金来源有两种,一种是企业自有资金,一种是通过发债等方式借钱加杠杆实现股份回购。

Wind数据显示,3月以来截至3月21日,A股共有164家公司披露回购股份的公告。其中,南方传媒、山鹰国际、洛阳钼业等多家上市公司拟以发行债券融资的方式回购公司股份。

对于两种不同的回购方式,老虎国际投研团队指出,于企业而言,回购会缩减公司总股本,提升股东回报,但可能会消耗大量资金。选择哪种方式具体要看上市公司是否资金充裕,以及是否有大额经营投资计划。

其指出,发债回购的好处在于不消耗账上现金,不妨碍正常的企业经营投资,可以更好的进行资金管理。但发债是有利息的,付出的资金成本对企业利润有小幅影响。发债回购适合现金有限,或者公司近期有更好的投资计划,或者发债成本低于现金理财收益时。

现金回购更适合账面上有大量现金,公司短期内没有重大投资计划或更好的理财方式,此时将现金用于回购,可以大幅提升股东回报。

但回购并非万能药,其风险同机会并存。

富途投研团队指出,大规模回购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企业扩大再生产能力,限制企业在研发、固定资产、员工培训等方面的投入;若采取发债回购,债务成本上升,财务杠杆效应增强,财务风险加大。“一旦现金流出现问题,债务违约概率将增加,最终会反映在股价上。”

另外还可能会导致企业净资产为负。“大量发债导致负债总额大于资产总额,进而净资产为负值。此时,ROE、PB等指标不具备参考直接意义。”

富途投研团队举例称,由于美国低利率环境,“发债回购”成为许多美国上市公司的常见方式。例如星巴克,从2018年开始,便大幅提高资产负债率,股票回购导致近三年资产负债率大于1。

总而言之,回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振市场信心,表明从公司管理层角度股价具备吸引力,但其是否具备业绩支撑,以及具备回购执行力才是关键。

编辑: 陆一夫
更多财经请关注 WX: Chaocaijing123456
币海财经: 全球财讯门儿清 https://www.bihai123.com/
声明: 本文由入驻币海编者上传,观点仅代表编者本人,不代表币海财经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请自行判断。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