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1日拂晓后不久,美国联邦调查局(FBI)探员就带着qiang和作为增援的攻城锤来到物理学家郗小星的家门口。他们以电信欺诈的罪名逮捕了他,直到他把自己的房子作为10万美元债券的抵押后才得到保释。
郗小星住在费城一个安静的郊区,他是世界知名的薄膜专家。薄膜是一种用于制造超导体的物质。时年57岁的他刚刚被任命为天普-大学(Temple University)物理系的临时主任,也是联邦政府资助的九个薄膜研究项目的首席或联合首席研究员,每年获得的赞助金总计超过100万美元,还领导着一个由14名研究人员组成的团队。
这位教授被美国司法部以涉嫌与中国实体共享机密科学信息的罪名指控了四项电信欺诈罪——具体来说,包括非法共享一个袖珍加热器设备的专有蓝图,并以他在2010年发给中国科学家的四封电子邮件作为证据。美司法部的起诉书显示,郗小星在邮件里建议进行合作研究,以获得一些「名利双收的职位」。一旦所涉罪名成立,郗小星将面临至多80年监禁和100万美元罚款。
但是,这个案件在审判前就被证明是个乌龙。郗小星的律师通过专家,包括口袋加热器的实际发明家之一的证词证明,他在邮件里分享的其实是不同设备的结构图,且这个结构图并不被认为是机密信息。此外,郗小星分享给中国科学家的信息早就在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过。
尽管美国联邦检察官在2015年9月11日寻求撤销对郗小星的指控,但他还是为这个「乌龙间谍案」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他的家人花费了20多万美元的律师费。短短几周内,郗小星被迫休了带薪假、丢了主任职位,后来还没了大部分研究经费。
郗小星这样告诉OneZero :
很多时候,当人们看到有人被起诉时,他们都会认为这个人肯定是做错了什么。
世界各地的标题党都把标题起得跟冷战间谍电影一样:正如早期报道所描述的,谦逊的物理学教授实际上是一名「中国间谍」。
但是,随着接下来几个月出现的更多案件细节,故事发生了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美籍华裔群体的联合发声,他们认为郗小星是因为种族问题才受到了不公正待遇。他们要求对联邦调查局所谓的「种族定性」进行调查。郗小星自己也觉得受到了联邦调查局的歧视,他经常把自己真正的罪行描述为「中国人搞科学」。他希望公众对他的经历进行的强烈抗议能让调查局有所改变。
事与愿违,随着奥巴马离任、特朗普入主白宫,中美之间本就紧张的关系又继续恶化。 变本加厉的是,数百名美籍华裔科学家均受到了审查。美国政府坚称,这样做是为了防止受到中国间谍活动的威胁,而这一借口已经被他们拿来用了数十年。但是,越来越多的倡导者和科学家们担心,联邦调查局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科学家,这不仅破坏了美籍华裔科学家的事业,也在损害着美国的科学成果。
郗小星已经对联邦调查局提起诉讼,他是为数不多的愿意公开谈论自己所面临的种族歧视及其对自己工作的影响的华裔科学家之一。
我意识到,除非科学界和美籍华裔及美籍亚裔社区站出来说话,否则这个情况不会有任何改善。我觉得这都是被逼的。
二战期间,许多移-民科学家为了逃避迫害和冲突来到美国。美国从他们的贡献中获益颇丰,但却对他们中的许多人持怀疑态度,甚至指责他们在为他们选择逃离的国家从事间谍活动。然而,事实是,这些移-民为美国的创新做出了重大贡献:自二战以来,亚裔美国科学家获得了16项诺贝尔奖,美籍华裔获得了8项。(仅在2019年,美国的8位诺贝尔奖得主中有一半都是移-民。)但这些荣誉并没有改变一个事实,那就是他们永远被视为外国人,在全球敏感的时期,他们的忠诚度也受到质疑。
2009年至2015年间,因为《经济间谍法》受到指控的亚裔人数增加了两倍多,达到62%。《卡多佐法律评论》(Cardozo Law Review)2018年的一篇文章指出,在这些案件中,华裔被告占52%。而被指控的人中有22%最终没有被定罪。换句话说,在被指控的亚裔美国人中,有五分之一其实是无辜的——这一比例是根据《经济间谍法》被起诉的其他种族的两倍。
自该报告发布以来,中美关系又进一步恶化。美籍华裔科学家曾被视为中美两国之间的桥梁,现在却越来越多地成为联邦调查局的「眼中钉」。虽然美国政府的审查说得好听是为了保护美国在科技领域的竞争力,但效果却南辕北辙:有才华的美国人被挤出了他们的领域——或者完全被赶出了美国——而美国也因此失去了其全球科学优势。
据报道,2018年8月,特朗普曾在海湖庄园(Mar-a-Lago)的一次闭门晚宴上对一群首席执行官们说,「几乎每一个来到美国的(中国)学生都是间谍」。同年早些时候,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克里斯托弗·雷(Christopher Wray)也说过「中国威胁」特别危险,任何在美华裔都可能以间谍的身份为中国工作。他还说,中国对间谍活动「整体社会」的态度,需要美国做出同样的回应。2019年11月,美国司法部宣布了新的「中国行动计划」,重点是打击中国的经济间谍活动。
直到最近,对间谍活动的担忧才蔓延到学术界。2019年4月,有消息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正在对德克萨斯州休斯顿著名的MD安德森癌症中心(MD Anderson Cancer Institute)的三名美籍华裔研究人员进行调查,原因是他们没有披露在中国的资金来源。到今年春季,NIH已经对至少85家机构的189名科学家展开了调查,其中93%的科学家接受了来自中国的存疑资助。54名科学家被解雇或辞退。与此同时,联邦调查局表示,在全美50个州开展着超过1000项正在进行的间谍调查。其中绝大多数调查对象是美籍华裔。
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接受调查的研究人员都参加了中国的「人才计划」,这个计划是由中国政府资助的,目的是吸引外国科学人才——通常是已经归化到其他国家的华裔——回到中国。(郗小星也参加了一项人才计划,但在针对他的起诉中并未提及。)
NIH坚称,它的调查都是关于赞助金欺诈的。它也简称自己的调查对象都是意图窃取美国政府资助的知识产权的研究人员,包括分享NIH拨款提案,供中国同事抄袭;在大学以外兼职赚取了数百万美元,却没有向大学或NIH披露;承诺向中国机构提供NIH资助的专利申请;或在中国设立影子实验室。
但是,OneZero采访的学术团体成员认为,大多数接受调查的学者从未试图隐藏他们与中国的关系,且在他们的大学履历中罗列得清清楚楚。他们说,任何未披露清楚的赞助金,也应该是在校方内部以行政或人事问题的形式加以纠正,而不是以犯罪或国家安全的形式被处罚。
自调查曝光以来,黑斯廷斯法学院(Hastings College of Law)的律师和法律历史学家Frank Wu曾为许多美籍华裔科学家提供咨询。当涉及到学术合作,特别是中美之间的合作时,他说:
问题是,标准是否变了,又是否存在双重标准?
在2014年前后,也就是中国人才培养项目开始受到额外审查之前,美国的政府机构还在积极鼓励中美之间的学术合作。自2010年以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专门为中美合作项目提供了500万美元的资助——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也提供了300万美元的额外资助。而现在,几年前还受到鼓励的、一模一样的合作,却饱受怀疑。
郗小星和其他许多华裔科学家担心,美国政府对跨境学术合作的审查正在削弱美国科学。
比如,郗小星的薄膜研究成果本就不是什么秘密。它早在期刊上发表过,并在全球科学家中大范围共享过。他在给中国科学家的电子邮件中分享的原理图也是这样的。这种旨在在全球范围内共享并建立基础的科学被称为「基础」科学;相对的,「应用」科学指的是更实际的研究应用,这类研究可以让国家用来改善国防、农业或科技工业。通过迫害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华裔科学家,郗小星和其他批评政府行为的人说,美国是在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没有公开分享的基础研究就不会有应用科学。
在一封发给OneZero的电子邮件中,NIH校外研究办公室的一位代表表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没有区别对待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在减轻破坏我们所支持的所有研究的完整性的信任和机密方面,我们和生物医学研究界存在既得利益。
由于越来越多的审查,美国科学界开始限制与中国的合作。已有早期证据表明,这样做对美国弊大于利。
中国和美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多产的研究合作者。2020年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中美两国科学家的合作以及来自中国组织的资助为美国的科学投入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与中国正在窃取美国创新的说法相矛盾。
许多接受调查的科学家——包括MD安德森癌症中心公共卫生和转化基因组学中心前主任吴息凤——已经离开美国到中国就职。吴息凤现为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并成为了一名新冠病毒应对专家。另一位癌症研究人员谭蔚泓博士也离开佛罗里达大学来到了湖南大学。据非盈利新闻编辑部ProPublica报道,他最近领导了一个由300名中国学术科学家和私营部门组成的团队,以开发一种实验性新冠疫苗。
关注科学家委员会(CCS)是一个倡导科学自由的独立国际组织,该组织去年在一封公-开-信中写道,美国政府对华裔科学家的迫害不仅影响了学术,还形成了不欢迎中国研究生的文化氛围。而中国学生占美国科学和工程博士的13.5%,是所有国家中人数最多的。
关注科学家委员会联合主-席Eugene Chudnovsky和Alexander Greer写道:
中国已经不是30年前的中国了。大学应该专注于为教授提供有竞争力的薪水、为学生创造教育环境。美国政府某些部门宣扬的科学创新从美国流向中国的观点,已经完全过时了。
随着法院慢慢审着他的官司,郗小星的生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联邦调查局的调查让他与天普-大学物理系的永久主任职位失之交臂,原本丰厚的研究资金也没有了。虽然他现在仍在天普领导一个研究团队,但团队成员只有两名研究生,不再是之前14人团队的规模。现在,他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宣传上,并为受到惊吓的科学家提供如何克服这一严峻考验的第一手建议。然而,他的建议主要是为了从一开始就避免被调查。
要像研究项目一样认真对待文书工作和尽职调查。
这不是郗小星期望的60岁出头的生活方式。
每次提起这件事,我都得重温那段磨难,这真的很痛苦。
他还在不停地付出诉讼和辩护努力,试图继续证明自己的清白。
科学界从一开始就支持他,有多位来自该领域的同行为他撰写了宣誓书。
今年早些时候,科学界用一个更大的平台表达了支持。今年的3月4日晚,郗小星原定要在美国物理协会于科罗拉多州丹佛市举行的年会上登台,在上千位同行面前,因「坚定的拥护且支持美国科学界和开放的科学交流」,而被授予安德烈·萨哈洛夫奖(Andrei Sakharov Prize)。自2006年开始颁发以来,该奖项每两年授予一次,这还是其首次颁奖给美国科学家。对于郗小星来说,这是一次公开否认,否认美国政府多年前对他的无端指控。
遗憾的是,这次大会本来计划让郗小星公开领奖的,却因为新冠疫情不得不取消,但这仍然具有标志意义。毕竟,如果把安德烈·萨哈罗夫奖颁给一位为科学开放而与迫害作斗争的科学家,那就是一种默认,默认美国不再单纯是逃避专-制政权的科学家的避难所,甚至已成为了开放的科学交流的威胁。
美国物理学会国际科学家自由委员会前主-席Don Howard告诉OneZero:
委员会的目的当然不是要向美国政府传递什么信息,委员会的责任只是对世界上任何地方可能出现的科学自由威胁保持警惕,并特别向那些做出了……值得效仿的努力的个人致敬。
今年4月,郗小星还很乐观地认为,不断提高的种族定性认识将更广泛地动员科学界和亚裔美国人。但到了5月下旬,随着美国新冠肺炎死亡人数逼近10万大关,中美两国政府开始公开博弈,他的热情也逐渐减弱。目前连新冠疫情后什么东西会陨落都不清楚,更别谈科学了。
也是在4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取消了向生态健康联盟(EcoHealth Alliance)提供的370万美元拨款,这笔资金原本是用于研究新冠病毒在中国的蝙蝠-人传播。几天前,特朗普曾在回应一名记者时表示,他将立即终止这笔拨款。这名记者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暗示,这笔资金资助了武汉的一个实验室,该实验室被指控(同样没有证据)制造了新冠病毒。这一举动受到了包括77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科学家们的一致谴责。就连NIH前主任Harold E. Varmus也在今年5月告诉《纽-约-时-报》,此举是「滥用政治权力控制科学运作方式的无耻行为」。
5月底,特朗普签署了一项行政命令,禁止一些中国研究生入境美国。6月底又签署了另一项暂停H1B签证的行政命令,该签证影响到大多数在STEM领域工作的签证持有者。2018年,中国公民在H1B签证的申请人数中占比11.2%,是仅次于印度的第二大签证来源国。
即便是如此不利的大环境,郗小星还是下定决心继续努力。
美国理应是每个美国人都可以为政府做贡献的国家。每个人都有发声、改变政策的民主权利。这正是我现在做这件事的原因。